繼上次分享武術「內運外動」的身體概念後,現在再進一步分享,在學武的過程,如何透過動作的「動和靜」去練習和體會,從「動是動,靜是靜」,再到「一動一靜」,最後走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身心合一。圖/雲門教室提供
文與圖/雲門教室提供
繼上次分享武術「內運外動」的身體概念後,現在再進一步分享,在學武的過程,如何透過動作的「動和靜」去練習和體會,從「動是動,靜是靜」,再到「一動一靜」,最後走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身心合一。
站樁,就初學者而言,相較於連續的套路動作,是一個安靜的階段。雙腳張開比肩膀寬一些,想像有張椅子坐下去,維持住身體姿勢,這就是騎馬式站樁。腳痠,是練功的開始,透過呼吸,感覺身體重心,感覺安靜。
談到一動一靜,便要提到傳統武術的「行樁」練法。在套路行進過程,每一招都停下來站樁,稱為行樁。如同雲門教室武術總監徐紀老師常說的「動作一秒鐘,姿勢一分鐘」。在動的過程,融入靜的練習,加強對身體的控制,時時與身體進行深度對話。
一位自國中開始在雲門教室練武的孩子,有過一段自述,她說:「我凝視落地鏡裡的自己,微笑,不喘不吁。習武,不是為了炫耀或表演,它是一個傾聽的管道,透過這個方式,我得以獲得完全的寂靜,接著便是體內的聲音。拋下繁雜的思緒,忘卻所謂塵務經心,快樂與自信在一比一劃中凝聚,這就是我所著迷的無與倫比。」
其實,雲門舞者從二○○○年開始就加入固定的武術鍛鍊,幾年下來,的確發生一些改變,身心呈現出更加靜定沉穩的狀態。從此,雲門作品也展現更多的可能,像是《水月》、《行草》、《松煙》、《狂草》等等,一步一步,找到屬於東方的身體與文化定位。
雲門創辦人林懷民說過:「在多元的現代社會,很活潑也有點吵鬧,可是,我們很少看到安靜的身體……」武術,也許是一種方式,一拳一腳,灌溉出安靜而專注的身體。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沒有捷徑,堅持不放棄,日日積累就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