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動身心靈 練習身體的收與放
圖/雲門教室提供
文與圖/雲門教室提供
放眼世界,綜觀東方與西方的肢體,絕不只是動作和外型的差異。
稍稍回想,西方的芭蕾舞者,常常踮起腳尖,努力對抗地心引力,將身體精力像射飛鏢一般地向外投射,肢體呈現往外延伸的美感。再看東方人的肢體,則全然表現出另一種風景,骨盤下沉,身體重心比較低,膝蓋表面看來好像伸直,卻帶著放鬆而彎曲的精力。
東西方的文化線條,很趣味地反映在各式的建築風貌上。芭蕾舞蹈動作的美,像極歐洲哥德式教堂的外型,高聳探天,彷彿要與上天接近。東方傳統式房屋通常都蓋得不高,建物在水平面擴張延伸,向四面八方鋪展,直挺的屋簷,帶著微微的弧線,向上揚起。
從身體文化、建物特色,再進一步談武術的「曲蓄有餘,弸撐圓滿」。
武術的身體,同樣重心較低,看似伸直的關節與肌肉,實際上是放鬆而彎曲的。上一篇曾提到武術中「沉肩墜肘」的要求,就是要讓手臂與身體保持在一個圓弧的概念。
武術與舞蹈不同之處,在於武術的身體有更多內在力量的運用,動作當中含有攻防的概念,應用上也更須三思謹慎,所以,曾經有人說過,透過練習武術可以健身、防身和修身。也因為如此,仔細瞧瞧就可以發現,武術身體精力的差異。
雲門教室武術總監徐紀曾解釋:「曲蓄有餘,弸撐圓滿」,指的是身體在動作的過程,線條要曲蓄而有餘,精力要弸撐而圓滿。
實際教學中,習武的孩子可以理解「弸撐圓滿,曲蓄有餘」的概念,但身體並不容易做到這個要求。一旦有弸撐的精力就沒有曲蓄的空間,或者做到了手型曲蓄,不僵硬,卻又少了精力,就像是氣球,氣球的氣要灌充飽滿,不能不飽滿,像顆洩氣的氣球,也不能充太滿而爆破。通常,透過氣球的比喻,孩子們都能開始想像身體的收與放,再進一步揣摩和練習。
種種身體的要求,不僅能傳承傳統武術的身體哲學,也能給孩子更多層次的身體訓練。我們更加期待,在身體收與放的練習中,孩子能夠潛移默化生命的歷程,掌握收放自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