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動 身心靈 運動運動,內運與外動
腦神經科學教授洪蘭老師指出,許多第一線的治療師發現,武術和體操的身體活動特性,對於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孩子很有幫助。因為這些運動都需要全神貫注,而且極富變化,因此,孩子比較願意持續練習,因為持之以恆,對身心的影響也較有效果。
提到「運動」兩個字,多數人都會直接聯想到跑步或球類運動,其實,運動除了能訓練體能外,也能學到不同的運動技巧。
武術固然有套路技巧的學習,但對練武的人而言,套路並非是最重要的部分。雲門教室武術總監徐紀老師常說:「運動運動,內運,外動」。 剛開始接觸武術,可以從外而內,進行武術的基本功和套路過程,讓肌肉、骨骼可以做出一連串的組合動作。同時,透過呼吸和特有的擰轉,牽引帶動身體裡的內層組織,像是淋巴和五臟六腑等等,達到一小部分程度的「內運」。
但進一步的「內運」有點像是「意念的鍛鍊」,需要透過「專注」與「分注」達到武術動作的要求。以動作單純的四六式轉弓箭式的打拳為例:雙腳的重心,一腳是承受百分之四十的體重,另一腳承受百分之六十的體重,轉成弓箭式時,後腿帶動身體,前膝順勢前頂,讓身體帶領出拳的速度。肩膀放鬆的同時,拳頭還要擦腰、旋轉、打身體的中線,想像後腿的力量,由地板向上纏繞而來。
許多武術動作的要求,如果急躁就做不來,因此,洪蘭老師提到的「全神貫注」,的確是學習武術時,得經常練習的部分。
武術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運用模擬和觀察來強化意念。還記得我們在前幾篇提及的「想像力」,例如:「黑虎偷心」、「金雞撒膀」、「野馬闖槽」,透過動物的形象,描繪招式,提升與形塑身體的態勢與精力。
每個人都適合學習武術。尤其,孩子更能藉由武術的鍛鍊,從小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呼吸,累積專注力和想像力。拳腳之間,讓心逐步擁抱靜定,同時擁有發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