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動身心靈 發現武術的內涵
圖/雲門教室提供
文與圖/雲門教室提供
前言
學武術,不是為了打架,不是為了贏。
與世界各國風行的格鬥技巧相比,武術在形象和內涵上,非常與眾不同。收起既有印象,從心認識,會發現武術動作在強健身體,調節內裡腑臟之外,更重視心性開發。
投入武術鍛鍊的孩子或是成人都會發現:武術的最終目標是修煉身心靈。
從四月開始,每月介紹一篇武術的基本修為,與大家分享東方文化中的身體力量。
以健身的角度來看,武術的一舉一動,皆含括著「內運」和「外動」。外動的訓練,強化四肢與身體能力;內運的要求,則進一步求得腑臟的協調。雲門教室武術總監徐紀曾說:「打拳,踢腿,改變了我嬴弱的童年。」透過武術各式的嚴謹要求,發現身體的力量,使其逐漸強壯,身體狀況也慢慢好轉。
關於修身,蔣勳老師曾在《身體美學》一書提及,西方的身體文化向外,東方的身體文化向內。而這個「內」,不僅詮釋身體的運用,還能說明武術的內涵。徐紀老師曾說:「當一拳過來的時候,不是逃避,不是抵抗,而是接受、引導、牽制並且涵容。」外顯的拳術與力量,其實是一種內在文化的展現。
所有武術動作,都要經過長年的練習與累積。從小開始學習武術,便能透過外在的身體鍛鍊,潛移默化為身體的內裡,而擁有專注、沉穩、有恆等能力,這與未來的待人處事都有直接的關係。
在社會氛圍不斷強調向外探索世界的同時,透過武術的學習,向內積累東方的身體文化。在一拳一腳中,平衡心性與修養,保有涵容尊重的態度,找到動靜兼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