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美術館、一人博物館 各有堅持與特色

 |2015.11.28
62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一家開在窯洞裡的美術館開幕吸引陸媒採訪報導,美術館位於陝西省清澗縣高家窪村,名為耕原居美術館,吸引附近村莊民眾圍觀。

平日這個村莊因年輕人進城工作,只剩老年人居住,過年時村民才會聚集在一起,但因為美術館開幕,村子裡響起鑼鼓歌聲,熱鬧得像是農曆過年。

美術館的創始人梁建平二十多年前徒步黃河時發現了這個村莊,之後就常常造訪,甚至睡在窯洞,和老鄉話家常,在火炕上作畫。他在北京宋莊也有一間工作室,那裡的藝術家近年也紛紛奔向陝北,跟他一樣住窯洞,找天人合一的感覺,因此,美術館首批作品都是這批來自北京的藝術家在此寫生的作品。

博物館僅百平方米大

除此之外,南京市區南郊有一座「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民間抗戰館之一。這座博物館僅百平方公尺大,非常「迷你」,館長吳先斌一人館長兼工友,開館八年,以廠養館,用他的話說:「酸甜苦辣,走過了博物館的『抗戰八年』。」

在博物館最顯眼位置,抗戰老兵紅色手印、簽名布滿三面牆壁,密密麻麻。這些手印,來自吳先斌召集的團隊近四年來尋訪的、全中國各地四百多位抗戰老兵——他說這是博物館近年來最大的變化——「從徵集文物到開展社會活動、互動,強調人文關懷、內在氣質。」

多年來,吳先斌的衣服或帽子上,總要有一顆五角星。但經營博物館的心態已經發生轉化:從當初古玩收藏中無意探知南京大屠殺史感到離奇激憤,到內心沉澱,開始冷靜思考。

眼看自費購買的館藏從一、兩百件增至三千七百多件,但博物館一無外援、二無內助,「有時感覺孤獨地在戰鬥」。「原來博物館沒啥名氣,接待也很少,現在做出了點影響,運營成本成倍增加;本來真的是『我一個人的博物館』,留一個看大門的,現在光專職人員就有七個,核算一年開支費用要六、七十萬元(人民幣),耗掉每年企業掙錢的一半。」吳先斌娓娓道出近年經營的「苦水」。

令他欣慰的是,場地雖小,館藏少,這幾年博物館總算小有名氣,每年還會有不少日本、德國民間團體慕名前來,開展交流。吳先斌說,若真有一天,博物館窮途末路、無法支撐,他將把所有文物、史料捐贈給大學,讓年輕人延續對歷史的思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