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位於安徽蚌埠,有一幢樓高五層、裝修古樸的京派建築,矗立於朝陽南路花鼓燈嘉年華西門北首,占地三千平方公尺的特色建築,無論外觀裝修或內部裝飾,散發文化藝術的氣質。這也是一幢民間博物館,而且是皖北最大,名為「淮河藝術館」,專門收藏歷代錢幣。
淮河藝術館館長馮峰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民間收藏讓文化傳播更加多元化,對文化傳承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今年五十八歲的馮峰,出生於山東濟南軍旅之家,祖籍江蘇蘇州,成長於安徽蚌埠,自號「江淮布衣」,他自幼酷愛集郵,獵奇古錢幣,痴迷收藏古今名人字畫。年輕時受大陸書畫大師徐子鶴、韓美林、王個簃、賴少其、葛介屏等大家教導,開始四方勘珍探寶,挖掘整理書畫藝術。
但據了解,淮河藝術館的收藏,從最初的貝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應有盡有;書畫作品中還有張大千、齊白石、黃賓虹等名人的畫作。「一九八三年,第一次舉辦畫展,我發現收藏書畫,確實能增長知識,學到很多東西。」馮峰回憶,早期在安慶市辦書畫展,由於把當時帶在身上的錢全部都投入到展覽上,以致沒錢吃飯,在展覽上餓得昏倒了。
據統計,從二○一○年到二○一四年,光是安徽省就有三十九家民辦博物館登記註冊,占全省博物館、紀念館的百分之二十三點三,這些民間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的方式都比國營的博物館更為靈活,而且藏品數量總計約有十六萬件(套),數量甚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