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尋寶路 西藏 興起民間博物館熱

 |2015.11.28
1218觀看次
字級
西藏首家民間博物館──群覺古代兵器博物館在拉薩開館,該博物館位於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龍達村。館內分為陶器、銅器、民族服飾、生活用具、宗教文化、革命文物,兵器等七個展覽區,共有一千六百一十三件藏品。圖/中新社
西藏首家民間博物館──群覺古代兵器博物館在拉薩開館,該博物館位於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龍達村。館內分為陶器、銅器、民族服飾、生活用具、宗教文化、革命文物,兵器等七個展覽區,共有一千六百一十三件藏品,連僧侶也來參觀(圖)。圖/中新社
村子裡飄起了許多紅氣球,在本來只有一種顏色的黃土地中格外顯眼,而新建的「藏雪樓」就在山坡上。圖/中新社
村子裡許多人都搬走了,只剩不到二百人,圖為村裡最靈巧的高姓木匠,在會場讚嘆木工做得不差。圖/中新社
兩名高家窪的村民在美術館內看畫。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犛牛博物館、山嶽博物館、古代兵器博物館、藏刀博物館、「擦擦」(西藏模製泥佛、泥塔宗教用品)博物館……近年來,主打藏文化元素的專題博物館,在西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西藏博物館副研究員何曉東日前在拉薩接受中新社記者表示,這樣的風潮顯示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對藏文化保護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在中國大陸,專題博物館繁多,但是主打犛牛、登山、兵器等西藏文化的博物館還是近兩年的新鮮事。中新社報導,「記者獲悉目前仍有很多類似的博物館正在籌建。何曉東說,隨著西藏經濟發展,物質發達了,藏族人民的整體文化素養、文化消費等精神追求也在逐步提高」。

美國收藏家三顧茅廬

其中西藏首家民間博物館館長群覺,原本只是個收藏家,他說:「文物是沉默的歷史,我的使命是保護它,讓它不再沉默。」三十年前,十七歲的群覺因生活窘困,帶著僅有的人民幣十元錢隻身到拉薩闖天下。從旅館小工到拉板車的小販,等他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後,他就開始從事老物件的收藏。

群覺的妻子普布卓嘎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說:「那時候我們剛結婚,他就經常跑出去一兩個月不回來,就為了搜集自己喜歡的東西。現在他依然是一有時間就泡在沖賽康和八廓街古玩市場。」普布卓嘎剛開始也無法理解群覺的收藏愛好,覺得找這麼多舊東西放在家中毫無意義。漸漸地,面對執著的群覺,最後她還是妥協了,也學會開車,學鑑定瓷器,還不時獨自一人遠赴他鄉收購瓷器。

舊家具、陶器、兵器,群覺的藏品愈來愈多,每一件藏品都是群覺費勁了心力得來的,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他在「圈子」裡的名聲日漸遠播,不乏主動登門拜訪的人。其中有兩名美國的收藏家,想從他手中高價收購一件西藏古舊長矛。

這是十八年前的往事,當時群覺還不能理解為什麼美國人會對一把舊長矛有興趣,而且從一九九七年至二○○○年,這兩個美國人先後三次來找群覺,後來他才知道美國博物館裡陳列的西藏文物備受人們青睞。但也因為這件事,讓他興起蓋博物館的念頭,「為什麼自己的藏品要放在美國展覽,他們能建博物館,我就不能嗎?我要把民族燦爛文化的例證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藏品飽含歷史價值

今年,群覺的古代兵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是西藏第一家民間博物館,博物館就位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龍達村,收藏元、明、清三朝宮廷造辦處生產的皇家御用兵器,此外,還有陶器、銅器、民族服飾等一千六百一十三件藏品。每一樣物件都是群覺在三十年間用心探尋收藏而得。

在博物館裡,群覺指著一把火繩槍說:「這是清中央政府大軍進藏擊退廓爾喀入侵者時留下的歷史證物。」這把火繩槍上刻有「後藏蕃兵」(意為後藏藏軍),是他從日喀則市定日縣購買的,槍支的主人並不了解其中價值,若不是群覺的收集購買,許多珍貴文物可能永遠塵封在角落裡。「在松贊干布的故里可以看到如此多的文物,並把他們保護下來留給後人看,這是非常有功德的事情。」甲瑪鄉赤康村村民多吉說。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鑑定處處長洛桑扎西說,群覺的文物品質高、種類多、年代跨度大,很多物件對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具有極大研究價值。

推動旅遊產業發展

群覺說,這座博物館的落成不僅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也顯示現今國家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有助於文化保護、旅遊發展。

而除了群覺的古代兵器博物館,還有一間犛牛博物館非常有意思,是一位曾經在西藏工作、生活過,多年後回到西藏的吳雨初,經過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建成。博物館以「犛牛精神」為建館理念,以犛牛為主體,展示與之相依的藏族歷史文化。

西藏博物館副研究員何曉東說,透過收藏、展示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欣賞、保護藏族優秀的文化。除了社會效益外,隨著這類專題博物館的增多與豐富性,透過展示獨特的藏族文化,對於以觀光業為主的西藏來說,推動旅遊產業發展更為有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