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沙韻之鐘歷史事件,透過即時動態捕捉與投影技術,呈現一場帶有味覺的多媒體跨界劇場《路》。圖/中央社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九三八年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韻,為了送被徵召出征的日籍教師下山,在暴風雨裡趕路,過橋時不慎墜溪失蹤,台灣總督感念沙韻忠貞愛國,頒贈一只銅鐘給她的家人。「沙韻之鐘」這個故事將搬上舞台,結合科技,呈現一場帶有嗅覺的多媒體跨界劇場《路》。
《路》是國內首次使用即時動態捕捉與互動投影技術,帶觀眾走向沙韻之路。由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擔任藝術總監,國家文藝獎得主唐美雲擔任導演及演員、施如芳編劇、作曲家錢南章寫七段曲、鋼琴家盧佳慧音樂設計、視覺設計AKIBO、影像製作黃心健、演員張逸軍跨界合作。
全劇穿插台、中、日語演出,特別的是演員身上會穿戴動作截取器,當演員在演出時,藉由投影可即時投射出演員的動作。
負責音樂設計的盧佳慧表示,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因為「月光小夜曲」的感召,開始尋找已被時間與自然湮蓋的「沙韻之路」,不過卻也意外墜崖罹難,最後發現林克孝罹難的地方與沙韻失蹤的地點相近。為了呈現這段故事,盧佳慧也從大量古典曲目中選曲,其中包括錢南章、優人神鼓等的音樂,呈現穿越古今的歷史感。
《路》二十一、二十二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演出,屆時表演廳飄出檜木、玫瑰、依蘭等香味,在視覺、聽覺之外,從嗅覺進入故事情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