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宣布「新南向政策」,若當選後要全力發展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關係,被批評了無新意。李登輝、陳水扁都提過「南向政策」,但東南亞的投資與商業環境不佳,台商投資不積極,去了多半血本無歸。
大陸與東協十國已成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大降,目前更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涵蓋「新南向政策」中的東協十國及印度。台灣能否「南向」,要先了解亞太與大陸的經濟整合情況。
大陸成立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月前在昆明舉行合作峰會,加強與南亞及越南、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交流。峰會前幾天,中日競標的印尼第一條高鐵,由中國得標。
中日韓都有「南向政策」。日本因與中國局勢緊張,加上大陸薪資提高,企業把注意力轉向東南亞。前年上半年投資劇增五成五,對華投資下降三成一。不僅日本,大陸製造業也開始外遷到東南亞。
東南亞成為「熱區」,泰國的直接投資飆升六成三,印尼也成長近三成。日本是泰國和越南最大的外資來源,也是印尼第二大投資國。中國南向,仍是與日本競逐,但中國有個「弱項」,即是南海主權紛爭。
二○一二年四月,大陸與菲律賓海軍在黃岩島海域對峙。去年在南海爭議海域部署鑽井平台,與越南海軍對峙,引發越南反華示威,造成傷亡。由此,給了美日見縫插針的機會。
日本首相安倍承諾增加支援東協,包括向越南、菲律賓、印尼提供海巡船。今年八月,美國國務卿柯瑞出席東協安全會議,促中國停止在南海填海,與周邊國家商討解決領土爭議。
中國在南海積極經營,還有另一層功能,即「海上絲路」將經過這些東南亞國家海域,尤其航道必經的麻六甲海峽。與各國關係和諧至關重要。
二○一二年,中國遠洋訓練艦「鄭和」號訪馬來西亞。取名鄭和其意至明,強調友好而無霸權之謀。同年,第四屆日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峰會在東京召開,柬埔寨、越南、泰國、緬甸、寮國與會,日本宣布提撥六千億日圓援助這五國。
湄公河流域日漸引起大國關注,衝擊中國的「湄公河水警」角色。緬甸密松大壩原由中國承建,突然喊停,以翁山蘇姬為首的知識界反對聲浪大。接著,美日開始以協助民主化之名,拉近與緬甸關係。但今年六月翁山蘇姬訪問北京,令國際跌破眼鏡。
緬甸與中國西南接壤,少數民族眾多,人口近六千萬,軍政府執政數十年,與中國友好。翁山蘇姬多次表達訪中意願,都未成行。北京突然開門,背後涉及中國與美日的外交、戰略競爭。
緬甸軍政府五年前改革開放,向西方靠攏,換取解除制裁,逐漸疏遠中國。中國多項重大投資停擺,美日投資則大幅增加。中國希望藉由翁山蘇姬,向軍政府施壓,打通「一帶一路」的障礙。
澳洲國際安全專家梅德卡爾夫指出,中國更加強硬的作為,將造成各國聯合起來對抗中國的崛起,還使美國為其介入找到理由。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政經關係能否軟著路,南海主權這個「弱項」需更有智慧處理。(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