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英的同時,日本首相安倍訪問蒙古和五個中亞國家,強調中亞是東、西亞連接點,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日本要提高「存在感」。中亞五國有四個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位處「一帶一路」上。顯示日本刻意牽制中國布局。
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包括陸上與海上的絲綢之路,陸上循古絲路,構建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連結歐亞。二○一三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超過一兆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未來將更可觀。
亞投行五十七個成員國,包括亞洲、中亞、印度大陸、阿拉伯國家,及歐盟十四國。英國率先加入。英國早在清代已知新疆及中亞重要,尤其裏海國家盛產石油,是中東以外的第二大產油區。但中亞五國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經濟水平不高。
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聯合為絲路申遺,去年獲聯合國通過,成為跨國首例。接著土庫曼總統訪中,除了天然氣合約,並贈習近平一匹汗血馬。這是漢代西域大宛國(今土庫曼境內)的千里馬,目前僅三千匹。中國與五國不但有歷史淵源,又是最大貿易夥伴,天然氣最大進口國,有日本所無的「存在感」。
一帶一路往西行,走的是「左宗棠路線」。一八六五年,浩罕國(今烏茲別克的浩罕市)伊斯蘭領袖阿古柏入侵新疆,獲得英國支援。一八七一年沙俄出兵,強佔伊犁,阿古柏改掛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旗。清廷爆發海防、塞防之爭,左宗棠獲朝廷同意,出兵底定新疆。但經此一役,漢、維民族種下仇恨因子,影響至今。
新絲路上,充滿地域矛盾,種族仇恨,宗教對立。絲路申遺只及於中亞與此有關,因遺產點不易進入調查。中國發展「絲路經濟文化產業帶」也僅及於中亞,亦與中東戰爭頻仍有關。
中亞和西亞中東沒有明確地理畫分,主要是荒漠。日光充足,輻射熱量不遜於熱帶。雨水稀少,極度乾旱、缺少植被。生存不易,使民族性強悍。中亞五國新聞少,但背後卻多的是大國身影。
廣義的中亞,還包括伊朗東部、巴基斯坦北部及西伯利亞南部。巴國北部是塔利班老巢,由此延伸到伊拉克、敘利亞,正壯大的伊斯蘭國;加上阿富汗的塔利班,此區儼然是世界火藥庫。新疆維吾爾族獨派多前往這些伊斯蘭國家,與激進分子串連,甚至參與伊斯蘭國,使中國備感頭疼。
巴基斯坦嚴重缺電,去年十一月與中國簽約,中國將投資建四座發電廠。習近平今年外交之旅,首訪即選擇巴基斯坦,分析人士認為,經濟在次,主要是尋求協助打擊疆獨。
中國和阿富汗間有一條瓦罕走廊,中國向來低調。美國北約全面撤軍後,阿富汗擔心塔利班坐大,總統加尼去年十月訪問北京,塔利班代表團今年一月初接踵而至。「朝野」相繼訪中,顯示中國開始擔任大國的斡旋角色。而這背後,也有壓制疆獨之意。
在一帶一路、亞投行驅動下,中亞五國未來經濟發展可期。但若僅及於中亞,不能跨越「伊斯蘭文明弧形帶」,可能功虧一簣。新疆是一帶一路最重要樞紐,必須新疆維穩,才能與同是穆斯林的中亞五國攜手。正如習近平所言,「搭上順風車再西行,真正連結歐亞」。(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