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療有個專門術語Narcissism,中文譯為「自戀」,近年改稱更適合的「自我沉迷」,表示一種日常的精神狀態,過度關注自我,渴求慰藉與承認,但缺乏內心成長,漠視他人的感受。美國學者表示,這種負面的精神狀態已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
八仙塵爆發生後,不少傷者出現「倖存者罪惡感」。一起出遊必有較深厚友誼,有人逃出來後,發現同學朋友還受困,毅然衝回火場尋找,最後自己也受傷。有人輕傷,但同伴住進加護病房,會不斷問「我同學傷勢重不重?」因為自責而情緒激動、失眠、焦慮。朋友交往要互相信任,患難見真情,所以出現「倖存者罪惡感」。患難時,縱然平日有「自我沉迷」心理,也會褪去,表現出高度友情。
今網路時代,「自我沉迷」心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明顯。數位時代造就了「數位幼兒」,是「先會玩遊戲、後會繫鞋帶」的世代。學生邊念書邊玩臉書,也會影響成績。在過去,同學之間相互切磋,成立讀書小組,既能把課業學好,也能因而成為死黨,建立更深厚友誼。
芝加哥大學研究指出,孤獨的人更容易失眠,孤獨不僅使人不快,還可能有害健康。「宅小孩世代」如同宅男宅女,人際關係疏離,容易和現實世界脫軌。美國近年興起「租朋友」網站,租朋友動機不一,有的是孤獨寂寞,值得關注。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前年的研究顯示,在中學時交友廣泛、受歡迎的學生,比起悶頭讀書的人,日後職業生涯更容易成功。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是指不邪曲,沒有私心,正直耿直的朋友,友諒是守信用,誠實不欺騙的朋友。對同儕而言,受歡迎的學生多半是「益友」。研究者指出,同學間的社交經驗,對成年後有無出色表現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結交「益友」,可以接觸到更多正面的人生經驗。
前此英國的統計指出,約二十萬英國人曾在交友網站被欺騙感情或金錢。愛與友誼是許多人結交網友的動機,但網路上的身分容易「變造」,容易隱瞞個性的灰暗面。但在校園裡,每天面對面互動,加上其他同儕的關係,容易分辨友情是誠懇或虛假,知道誰是可以信任的朋友。
自我沉迷,是個人面對無助感的心理保護機制。它營造虛誇的幻象,形成自負性格,其實是為了掩飾內心對外界的強烈依賴,這樣的人很難成為可信任的朋友。孔子說「損者三友,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三者分別是指裝腔作勢的人、刻意討好的人、巧言善辯的人。在網路上,容易結交到這樣的朋友,若彼此都是自我沉迷者,會形成惡性循環,彼此成為「損友」。
品格並不是靠個人發展起來,初期來自父母的教養與關愛,入學後同儕關係逐漸加強,友誼對「成長心態」有更大影響。有「成長心態」的人,是認為自己的基本素質能在努力中得到發展的人,他們的學業成績較好,人緣也較佳。
這樣的人,也有較強的自我驅動力和自制力。研究顯示,堅持和毅力對於終生的成就很重要。這樣的人,會是值得交往的「益友」。「倖存者罪惡感」不幸地印證了友誼的真誠,看到互信、互諒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