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蘋果公司日前宣布,將在印尼設立研發中心,消息傳出,台灣熱議「為何蘋果要選擇印尼這樣的國家」。實際上,印尼近年經濟起飛,強大的潛能吸引國際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前年初剛當選不久後,就前往訪問。
印尼平均國民所得從二○○四年起以倍數成長,至二○一二年已達三千六百六十美元。台灣一名新移民之子大學畢業後,原本只領台幣兩萬多元薪水,但從小就跟著媽媽學說印尼話,找到了派駐印尼的工作,年薪近百萬。
東南亞有六億五千多萬人口的市場,正吸引各國推動「南向政策」。鴻海集團兩年前就宣布在印尼設廠,晶圓代工的主要對手三星,搶先於今年六月在雅加達東郊設立手機廠,直接接下日後蘋果研發中心的當地訂單。
鴻海落後除了企業本身問題,沒有國家做後盾也是原因。早在九年前,南韓就在雅加達打造高科技與經貿導向的韓國城,以印尼韓國世界貿易中心為核心,提供兩千個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產官學每年砸重金送學生赴東協國家,學習通曉印尼文或越南文的人才。畢業就留在當地,成為韓國企業的骨幹。
據經濟部統計數據,目前在越南、印尼投資的台商超過五千家,去年上半年在越南及印度的二十多家台商開出八百多個雙語人才職缺,不但要懂當地語言、雙邊文化,也要具備經貿行銷能力。
台灣有超過南韓的優勢,新住民人數達五十萬人,第二代也突破三十五萬人。台灣通常認為新住民第二代程度較差的刻板印象;但根據國科會調查,他們與台灣學童的成績幾無差異。但台灣社會多半對東南亞歧視,致使超過三分之二不會說母語,喪失雙語優勢。
今年八月,移民署為二十五名高中及大學新住民子女舉辦四天營隊;這群被暱稱為「黃埔一期」的新二代,學習東南亞經貿、履歷撰寫及面試技巧、母語學習經驗等,發掘自身優勢,為日後實習、就業提前準備。
四天的營隊只能說是點燃火種,還需要長期栽培,強化其學習母語動機。台灣許多大學有教育相關系所,應從新住民媽媽中挑選適合者訓練;表現優異的到高中與大專院校開課,傳授東南亞語言。
外貿協會今年初起,開辦越語及印尼語的經貿人才培訓課程,針對有母語基礎及無基礎者,分別開設一到兩年課程,結業後派至當地培訓十個月。台灣以這麼高比例的東南亞人口、過剩的高教人才,假以時日,應可以成為拓展東南亞市場的貿易尖兵。
政府雖陸續啟動新住民第二代培力工程,包括「人才展翼計畫」、「火炬計畫」等,但因官方未建置新住民第二代資料庫,經費、計畫、廠商都到位了,移民署卻一度找不齊符合條件的新二代,經透過新住民團體、各縣市移民署服務站「尋人」,才招滿學生。
政府目前的新住民第二代資料庫,僅掌握就讀國中小學人數,高中以上的統計資料闕如。而且民間有各種供新住民媽媽參加的團體、社群;但專屬第二代的社群平台也幾乎掛零。這個「基礎工程」必須趕緊做好,否則奢談語言、經貿人才的培養,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