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英,發表包涵二十九個合作項目的聯合聲明,簽定總額超過台幣二兆元的合約,倫敦宣稱中英進入「黃金十年」。儘管歐美有些國家嗤之以鼻,稱英國太卑躬屈膝。但英國的務實外交政策,對全球地緣戰略的影響深遠。
英國被俄羅斯鄙夷稱為「那個小島國家」,這一直都是事實。但英國的國策主軸力求不鎖國,追逐世界市場,以求突破島國局限。工業革命以來,這個小島國家始終是「做為大國」縱橫國際舞台。
至於中國,原被視為「鐵幕」,一朝改革開放,立即經濟騰飛,超英趕美,成為拿破論預言的「睡醒的獅子」;在國際間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倍增,只要跺腳則世界撼動。
海島型經貿困境是台灣與英國相近之處。英國一部分民意希望「脫歐」,首相麥卡隆期期以為不可;一旦英國自閉於歐陸,經濟將不可能發展。台灣隔著短短的海峽,也無法自閉於中國大陸,否則邊緣化的趨勢不可擋。
有學者以中英「黃金十年」,比擬台灣「維持現狀十年」,提醒國人注意。而今習近平的美、英之行,都沒有提「一個中國」問題;深值得我們注意,國際間是否已視「一個中國」為常態。
當昔日的靈活外交,變成陳水扁衝撞式的烽火外交,已預示了民進黨的島國思維侷限。民進黨明年可能「又要回來了」,如仍供奉台獨主權的神主牌,以「維持現狀」為兩岸政策主軸,勢必又將空轉內耗,加速失去談判籌碼。
月前一場研討會的主題是「開放vs.保護—台灣產業的全球活絡」,與會者對台灣的民粹發展多表憂心,認為開放社會與自由民主須受法律約束,但台灣「相信民粹更多於法律」。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現在台灣的氛圍是「喜歡就民主,不喜歡就民粹」。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認為,目前重要的項目依序是經濟、教育、科技,再來才是民主,可惜「民主變成民粹,變成有偏執、無黑白;有立場,無是非,讓理性的辯論變得困難」。
去年以來的學生運動,讓社會看見了年輕人的法治觀,以及因此而衍生的扭曲民主觀。台灣的民粹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氣用事,可是相對的政府則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
大陸即使經濟放緩,但仍將明顯保持高成長。美國商會表示,台灣很多產業的「機會之窗已經關了」,優勢剩不到五年。台灣只追逐小確幸,但這不該是選項,五年後大陸能力再提升,台灣將退無可退。
大陸經貿市場的磁吸力,對各國皆然。台灣以往高度仰賴美國,今天對大陸比重過高。但昔日可以靈活轉移,今後尚可活躍靈動。如若對大陸閉鎖,少了走出去的陽關大道,可能連曲徑通幽的活路都沒了。
美國商會指出:「台灣是個小島,必須要靠靈活創業,掌握商機,政府應盡力支持產業。」但政治掣肘,政黨對立,立法成為阻礙或負擔,把經濟要伸出去的手綁住了。
英國的「黃金十年」即將展開。明年起,台灣可能「維持現狀八年」,讓薪資繼續倒退二十年。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今天的民粹莫要變成明天的民貧。小國要有大國謀略,死抱神主牌絕非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