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終於把人事搞定,由朱立倫代表國民黨角逐二○一六總統大選。從這一個轉折的過程,可以看出國民黨內部分裂之嚴重,不僅有路線的分歧、政治利益的爭奪、地方派系的糾葛,還有各為私利的盤算,以致跌跌撞撞,最後由朱立倫出馬,表面上問題似乎得到妥協,但基本的問題仍在,朱立倫必須認清自己的責任所在,畢竟挑戰才剛開始。
影響台灣前途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兩岸政策,民進黨的政策很清楚,雖然蔡英文已經表達了她「維持現狀」、「遵守憲政體制」的兩岸政策,但是她的維持現狀是「美國式」的現狀,也就是在「三公報一法」之下,任何一方都不得改變的現狀,說白了就是「一中一台」的政策;她的憲政體制就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現階段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是說詞,骨子裡是台獨。
國民黨從馬英九標舉「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開始,基本上已經走向獨台的路線,只是在憲法一中的原則下,和大陸達成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原則,進行兩岸交流。國民黨能和大陸交往,一方面是不搞台獨,還有終極統一的目標。國共兩黨雖然過去有內戰的歷史,畢竟打過交道,大陸對於國民黨的信任超過民進黨,這也是各界預期蔡英文若當選之後兩岸關係可能會倒退的原因。
洪秀柱就是清楚的標舉國民黨創黨的老路線,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並走向終極統一,可說是「九二共識」的積極版。但是朱立倫認為這樣的路線違背主流民意,雖然他在「朱習會」時講過「兩岸同屬一中」,但他的兩岸路線仍受到質疑,外界搞不清楚他到底怎麼想。這是朱立倫首先要向各界說清楚、講明白的。
馬英九在內政上諸多政策無法推動,從他第二任上台之後,相繼推動油電雙漲、開徵證所稅等政策,不僅民進黨罵翻,國民黨的立院黨團也不支持,最後馬英九把責任算到立法院密室協商的頭上,找王金平開刀,釀成黨內最嚴重的分裂,一直到這次大選的本土派出走,分裂仍在持續中。
朱立倫獲提名後順勢提出憲政和國會改革的主張,針對當前國會的密室協商,少數杯葛,多數無法票決,行政立法權責不符等問題,將進行制度性的改革。而且他在憲政改革上主張內閣制。當然這兩項改革是大工程,討論了很久,始終無定論,這些主張要落實,還必須在選後集合朝野各政黨以及意見領袖集思廣益,不是在選前能夠議定的問題。
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在經濟困境,馬總統在國慶演說提出四大政策,前兩項關係到經濟脫困:一是改造產業結構,提高薪資水準;二是排除投資障礙,擴大就業機會。這的確是台灣當前的急務,但如何讓產業升級,加入國際區域經濟組織,也是朝野兩黨候選人應該說清楚的。
朱立倫可以說是內外交困,雖然扛起國民黨的擔子,黨內團結的氛圍已經營造,實質的團結還有待努力;面對似勝券在握的民進黨,如何在兩岸路線和經濟脫困方案讓民眾有感,則是朱立倫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