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血汗護士、血汗醫師問題,勞動部有意將醫護人員納入勞基法,給予工時上的保障。勞動部出發點是好的,但證諸國內過去將專業人員納入勞基法的例子,以法律規範工時是不是唯一或最好的解決問題辦法,則宜擴大思考層面,多方聆聽,以免治絲益棼。
白袍人員行醫濟世,救死扶傷,是最崇高的行業,也贏得社會無盡的感念。但國內醫療環境近年迅速惡化,最嚴重的就是醫護人員工時過長,以致爆肝、血汗等負面勞動名詞已和白色巨塔畫上等號。護士掛著點滴值大夜班的畫面,震憾人心,致使以「白衣天使」形象面對傷患的護士,都不免走上街頭,爭取基本權益。
不只護理人員,醫院中的住院醫師也淪陷,成為「血汗醫院」中的一環。住院醫師是醫師體系中,最基礎的一層,很多醫療行為,如開刀、巡房、診斷,都由住院醫師站在第一線,他們要面對病人,還要遵循主治醫師等的指示,更必須加強自己的醫療專業,工作量之大,外界難以想像。一名住院醫師一周工時超過一百小時的「慘烈狀況」,比比皆是。
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不要說基層醫護人員受不了,紛紛求去,即使他們撐下來了,在極度勞累之下,病人是否能得到應有的醫療照護,也不免令人存疑。
基於勞工人權,勞動部擬議,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保護範圍,於民國二○二三年實施。從保障勞工權益的出發點,勞動部的想法是對的,但從實務上,醫師納入勞基法,反對的聲音不少。最主要的爭點是,一旦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工時固定,是否下班時間一到,醫師就可以打卡走人,置開刀、問診到一半的病人於不顧?
絕大多數當年曾發「醫誓」的醫師們是有熱忱、有愛心的,不會棄病人於不顧。但在立法精神與實際執行上,基層醫師一旦依法主張自己的權益時,院方管理單位將無法拒絕。而許多醫院已指出,一旦真的在八年後實施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對目前已經人力不足的醫院必定產生極大衝擊,屆時恐怕只能以關病床、少開刀應因。如此一來,受害者是病患。
日前,勞動部也擬議,將大學中的研究助理納入勞健保,也因窒礙難行,立法後出現行同虛設。有的大學根本不理這一套,另行設計「師徒制」,讓學生與教授成為師徒伙伴關係,而非勞雇關係;有的大學則減聘研究助理,以減少爭議。
勞動部欲將所有勞工都納入勞基法的想法,是依法行政,但最大的盲點是,學校和醫院不是工廠,醫師與教學研究人員也不是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可以以量計酬。醫護與教育人員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工作過程中,變數無限,和工廠生產線管理那一套,完全不一樣。
醫院裡的血汗醫護問題必須解決,納入勞基法未必是唯一的可行方式。勞動部和衛福部要共同合作,要求各醫院管理階層在追求「利潤」之外,提供合理、人道的工作環境,緩解醫護人員超時工作壓力,才是醫病雙方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