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上月訪美,時間恰與教宗撞期。外界解讀是華府刻意安排,淡化習近平的鋒頭。習近平本月訪英,邀請函是威廉王子代表女王親手交給習近平的,而迎接習近平的是皇家排場,下榻白金漢宮。習近平在英美兩國所受禮遇的差別,反映了三個微妙的新舊大國關係。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達成協議,分析家認為中國被排除,將付出代價。TPP猶如一堵隔離牆,勾畫中美在亞太的對峙。中美都表達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實際卻踩在邊緣,維持恐怖平衡。前澳洲總理陸克文早已警告, TPP和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將「撕扯亞洲」。
英國是首個宣布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國家,帶動法德等國跟進,讓美國顏面無光。習近平訪英,帶去兩百四十五億英鎊的核電站計畫及其他大批經貿合約。上月最新調查,倫敦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最大金融中心。英相卡麥隆將陪同習近平訪問曼徹斯特,希望中國為老化的基礎設施提供投資,打造曼徹斯特為第二個全球樞紐。
三個大國關係猶如「囚徒困境」,這是一種非零和博弈,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專家稱TPP是歐巴馬的一大勝利,但是否代表全球貿易大躍進,尚未證明。卡麥隆不理會外界批評,迎向北京,《金融時報》以〈英國為何討好中國?〉一文,報導國際社會對「這種風險」的關注與不滿。
美國有退休官員談英國,「我們看到一個卑躬屈膝的典型案例」。另有西方情報官員表示:「我們對英國當前中國政策的最善意解讀是,它是一個旨在吸引短期投資、純粹重商主義、無原則的自私決定。」
英國的「自私」是要重新校準自己的大國關係,避免「布利丹效應」。這是十四世紀法國哲學家布利丹講的寓言:「一頭饑餓毛驢站在兩捆相同的草料間,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先吃哪一捆,結果活活餓死了。」
「布利丹驢」喻指優柔寡斷的人,難作決定。決策者必須果斷選擇後全力大拚。「看清楚了再做」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決策中較難,因為當你看清楚時,所有別的競爭對手也都看得很清楚,就不可能孕育「大贏的機會」。
美國大多數時候是一頭「布利丹驢」,在越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和戰不決,沒有必贏的意志。亞投行不加入,TPP拒中國,日本甚至會給美國「養虎貽患」的苦頭吃。這種例子多的是,譬如為了抗衡俄羅斯,由中情局訓練出了賓拉丹。
回頭看台灣,國民黨的「布利丹驢」們正都陷入「囚徒困境」中。民進黨的各項政策也多面臨「修昔底德陷阱」,若把新舊大國想成政策更迭,零核電,零焚化爐,拒中親美日,既是「零合遊戲」,也有「布利丹效應」。大陸政策更有以小博大的義和團士氣,比「布利丹驢」們果斷多了。
中國外交部下屬智庫撰寫的新書《權力盛宴的黃昏: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與中國對策》,標題就充滿先兆感。英國舖紅地毯,以權力盛宴款待習近平,歐美語多酸味。當然,「看清楚了再做」也是謹慎的為所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