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不少民眾都有睡前閱讀的習慣,以此作為一天的結束,有的人可能會在睡前朗讀一首詩、也有人是選擇翻閱一本雜誌或小說來放鬆心情。對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館長朱楠賢來說,則是將《人間福報》作為他每天臨睡前的心靈糧食,藉由報刊上一篇篇動人故事來沉澱忙碌生活、滋養身心。
本身亦是愛書人的朱楠賢,與《人間福報》結緣相當早,早在民國九十六年,他就已經是福報終身訂戶。談起與福報的緣分,他笑著說,當時自己擔任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因舉辦活動而與佛光山、國際佛光會有所互動,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到《人間福報》,仔細讀報後,發現這份報紙和坊間媒體並不相同,不僅看不到色情暴力的圖文報導或聳動新聞,更刊載多篇鼓舞人心的溫馨故事或勵志文章,字裡行間,令人如沐春風、引人入勝。
「福報不同於其他媒體的最大特色,在於這是一份有溫度的報紙,會讓讀者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朱楠賢說,福報刊登很多市井人物發生的溫馨故事,讓讀者了解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默默在角落裡堅守己任、為社會無私付出,不求回報。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媒體看不到的特色專欄。朱楠賢指出,像是福報《名人語錄》就曾摘錄美國視障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段話「世上最好、最美的事物看不見,甚至也摸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讓他看了很動容,不僅特別剪下來保存,更將此作為鼓勵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的勵志佳句。
朱楠賢表示,媒體和教育工作其實有相似之處,同樣肩負傳遞知識與教化人心使命,就如同自己接任科學教育館館長以來,一直思考如何縮短城鄉差距,將科普知識傳播到偏鄉,使更多孩子愛上科學;所以科教館近年積極舉辦推動「愛迪生出發」計畫,帶領偏鄉學生觀看展覽、上科學課、成立科普社團,透過多管齊下方式,來擴展學習視野。
身為多年忠實讀者,不只讀報、還會剪報的朱楠賢爽朗說,他深深體會《人間福報》的「福」這個字不單單只是名詞或形容詞,更是勸人為善、種植福田的「動詞」,民眾會在福報內容的耳濡目染下,激發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行動力,想要和大家一起努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在他看來,這正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