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道德的起點

 |2015.10.18
2051觀看次
字級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嚴厲教養女兒,督促讀書,被稱為虎媽。英國《金融時報》六月報導,英國也有虎媽,卻是教導如何做人,如何有禮貌,講道德,有餐桌禮儀,與他人和平相處,學會分享。

文章表示,英國法律嚴明,學校也重視教導有愛心,樂意助人,這是整個社會的共識。「教授也好,清潔工也罷,道德與禮貌水準平均;光從外表及儀態,有時候無法分清哪位是清潔工,哪位是教授。」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勉勵大學生,要有正直誠信、關懷社會的良好人格,追求平衡、快樂人生,而不是追求名利。張忠謀希望年輕人培養「正面人格」,而台灣教育標榜五育並進;但「德育」僅是聊備一格。

英國教育理念認為,孩童階段就應該玩。但台灣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學認字、學算數,父母不希望他們輸在起跑點。英國當然也有中國式虎媽,美國則近年陸續「恢復傳統」。

《紐約時報》六月刊出〈幼兒園新概念 少些學習多些玩耍〉一文,指美國馬里蘭州部分學校反對幼兒園過於側重教學,今年秋季要引進新課程,特色是受到一個古老概念主導:玩耍。

「我們不能忘記孩童所需的基礎,那就是玩樂和探索的活動和機會。」近年,佛蒙特州、明尼蘇達州與華盛頓州再次接納玩耍,強調玩耍的學習價值,視為幼兒園基石。他們強調「目的性玩耍」:教師引導學童,藉由遊戲、藝術而不是閱讀、數學,學會社交技能,懂得分享及在團體中自處與相處。這種想法,就是我們所謂的「群育」。

群育和德育相輔相成,互為因果。近年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多數孤僻內向,少有朋友,不常出去玩,常常在電腦玩電子遊戲。在群育和德育闕如的教育體制下,這些「孤狼」也算是受害者。

德國《世界報》資深編輯克萊門斯.韋京被調到美國,擔任華盛頓分社社長,他三月在《紐約時報》發表〈孩子應該「散養」〉 ,驚訝美國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待在家中,而不是在戶外跑動。他認為,除了運動機能不佳,這對情感發育、人格形成更有嚴重影響。

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彼得.格雷表示,「我們剝奪了他們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生活的機會,加大他們感到焦慮、抑鬱及其他各種精神障礙的可能性。」他說:「孩子在外玩耍,儘管有風險,卻是學習控制憤怒和恐懼等強烈情緒的方法。」

中國自古談德器成就,認為是從小最需培育的課程,可提升人格道德。犯罪者、貪官汙吏不乏知識菁英,許多人群、族群、國家、宗教間的衝突,往往也來自自我中心主義,不懂得尊重異己。這是群育、德育共同的問題。

時代進步快速,物質生活便利,但幸福似乎離我們更遠了。英美兩國的幼兒園相繼恢復成「玩耍的地方」,是因過度、過早發展智育,使孩子不快樂,拿到高學歷並獲得高薪工作後,人生未必就幸福。

伊斯蘭國肆虐中東,造成大量難民,也吸引英國等多國青年參加「聖戰」,引起教育專家思考。幸福的要素很多,但唯有心存善念、正念,才是恆持幸福的關鍵。要做到德器成就,須從幼兒園起培養善念、正念的「正面人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