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臨全會落幕,結局是「柱下朱上」。
早在臨全會召開之前,外界就已預判,整套劇本早為定局,一切都在國民黨中央的掌握之中。星雲大師前此曾公開投書,為國民黨獻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全力支持洪秀柱參選總統,並由洪決定副手,勝敗不計;中策是維持洪的提名,另促成朱擔任洪的副手;下策則是棄洪朱上,但很可能就等著看國民黨分裂的時機來到。
如今看來,國民黨顯然選了下策。在國民黨選擇下策以後,未來的發展又會是如何呢?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國民黨一黨的得失,係該黨之事;定期選舉造成的政黨輪替,也是台灣政治的常態。但關鍵在於,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命運牽連甚大,尤其在近兩次總統大選中,國民黨都受到台灣人民極大的寄望,被認為是穩定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國民黨面臨分裂,便為台灣政局、乃至兩岸關係的演變投下震撼彈。
而詭譎的情勢在於,國民黨整場臨全會,從馬英九、連戰、吳伯雄、朱立倫,以及「揮揮衣袖」先行離場的洪秀柱,大家反覆強調的兩個字都是「團結」。從表面來看,國民黨確實團結在一起。然而本質的分裂,往往比形式的分裂更可怕。國父紀念館場內,國民黨大老、從政黨員、黨代表齊呼加油、「凍蒜」;國父紀念館場外,本為藍營的支持者卻沉痛吶喊「為國民黨送行」,這股聲浪並一直延續到網路上。
當前的國民黨,似乎已分裂為「權力圈內的國民黨」和「一般小民的國民黨」。身處政治運作局中的國民黨人,皆一再言稱洪秀柱民調不見起色、路線偏離主流民意,非換不可;而散落民間各處的國民黨支持者,卻多欣賞洪秀柱在「三十萬人齊解甲」之際,勇敢出征的「女中丈夫」氣概。
近來,國民黨中央不斷在為換柱的兩大理由申辯。說起洪秀柱不斷強調黨魂理念,但民調卻不見起色,黨中央的代表告訴人民:「選舉就是要贏!不能贏,再多再好的理念都沒有用。」此話說得真切,但人民不禁反問,國民黨在平常時候,又何曾談過理念呢?
洪秀柱主張的兩岸路線,也成為國民黨換掉她的理由。平心而論,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根本說不上與國民黨路線相違,反而為「九二共識」指出了更清晰的方向;至於「和平協定」,更包含在國民黨黨綱所載的連胡五項願景,以及馬英九兩次總統大選的政見中。
問題的癥結,應是國民黨重返執政以來,便始終沒有認真去「喚醒民眾」,將國民黨認為對的兩岸路線,真正貫徹落實到民間,尤其是年輕一代。相反地,卻經常是「拿香跟拜」,附和李扁二十年來「去中國化」的台獨論述。等到洪秀柱披掛上陣,要再闡明對的路線,已經變得十分困難。
國民黨選擇下策以後,國民黨中央高聲呼喊,要找回原本挺柱的群眾,一票都不能少;更要維護國民黨明年的立委席次,至少要保住三十席的底線。其實國民黨首先該做的,應是在高喊這些口號之前,先給人民正面的理由:為什麼一票都不能少?為什麼要保住三十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