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千秋功業一壺茶

文/吳德亮 |2015.10.13
1543觀看次
字級
茶來茶去 千秋功業一壺茶 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今年開春,我在華山文創園區「台北紅館」策辦〈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參展人之一的鄧丁壽突然宣布,今後要將重心轉移至建築設計,壺藝創作則會逐年減少,新作也將大部分留在鹿谷新建的個人博物館內,而盡可能不再對外展售,讓許多收藏家深感錯愕。

不過就在展覽結束不久,鄧丁壽突然來電說,他已答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時間就訂在二○一六年五月。

其實鄧丁壽赴北京展出並非首次,早在十多年前,就以壺底出水的「古逸壺」設計,徹底顛覆中國數千年來、茶壺傳統的「三點金」格局而紅到對岸,更風光地受邀前往北京展出,還驚動當時的海協會副祕書長唐樹備前往捧場致詞。

事隔多年,鄧丁壽再一次以「壺之有物」,不耽溺於表面的雕飾文縷,以及「好古不泥古」的恢弘格局,所創作的各種茶器,讓親往拜訪的中國文化部官員大為驚豔,而力邀展出。

鄧丁壽常說,他的創作思維是來自對茶與壺文化的長期鑽研精闢,自成心法後,二者相扣相生變化的總結。就我對他的長期觀察了解,他不僅具有豐富的學養功力,含蓄而深富內勁,不以世俗的習慣形制做壺,堅持「壺非一相」,而在十多年之間陸續創作了古逸壺、新概念壺與幽壺等各種現代實用新機制,造型或紋飾卻又充滿古典的流風氣韻。近年更以雅健中見溫潤的美學轉換,透過岩砂壺樸質的張力,加上刻繪字畫的注入,喚起茶人與收藏家的殷切期待;無怪乎,會有收藏家盛讚他是「千年一嘆的壺藝奇才」了。

鄧丁壽創作結構的嚴謹尤令人驚異:每一把壺都經過縝密的設計,從靈感的注入到手繪草圖,至拉胚、塑型、拍打、用釉、投窯,每一個過程都一絲不苟,烈火焠煉的作品從出水、斷水、握持,到壺蓋與壺身的密合度、節奏律動的視覺效果等,都堪稱無懈可擊。

難能可貴的是,鄧丁壽從不停滯或滿足於現狀,造型不斷求新求變,永遠帶給觀者新的驚喜。他常自豪地表示,十多年來總共創作了七百把壺,沒有一把是相同的、每一把都可見不同的創意與心血。他也不斷嘗試加入各種元素或材料,不僅使作品更具藝術美感與實用性,也將不同礦石的特色發揮至極致。

例如他首創以金水融入創作,使台灣茶器更上層樓,在金價不斷飆漲的同時,與貴重的黃金器皿畫上等號,引來其他人的紛紛跟進。或不惜以珍貴的碧璽、紅寶石等加入岩礦與陶土,成就的茶壺造型律動飽滿,發出的強勁生命之氣,以及粗中更見細膩的筆觸,將茶氣與韻味作最高境界的結合演出;而兼容並蓄的格局與貴氣逼人的霸氣,更堪稱當代的壺藝經典。

即便同一組作品,鄧丁壽的岩砂茶器變化也明顯呈現在每一個細節,從壺身、提把、壺嘴到壺蓋、壺鈕,豐富的意象與開創性往往超出想像,例如他會在茶杯中心隆起一座黃金山丘,讓紅濃明亮的茶湯環抱輝煌如潮起潮落般浮沉,寓意深遠。或將傳統中國的吉祥獸,無論龍或貔貅等繁複具像,以無比大氣的意象幻化為堅緻如金的壺把。

鄧丁壽也喜歡以隸書轉化而來的「丁壽體」在茶器上題字,如壺身的「無念」、壺口的「此壺最相思」,或茶碗口緣的「一榻風月半碗茶」;茶倉口緣的「非茶不藏」、「茶是如此多嬌」等,堪稱形神、古意與詩境三者兼具,不僅饒負趣味,更在轉折之間透出強烈的人文風采。

我也願以「大含細入」來形容鄧丁壽的作品,大的如提梁壺可含蓋大化之氣,小的如瀹茶壺則深入精微,正如《漢書》〈楊雄傳〉所說「大者含元氣,纖者入無倫」的境界。以他的「滿腹經文提梁壺」為例,壺身若有似無、彷彿遠距離拍攝而無法清晰一窺全豹的經文,又像是傳說中的無字天書。提梁頂端後側則突出獸首打破平衡,似乎有意在一片和諧中營造意外的驚喜;尾處兩端卻又以浮刻的線條圖案與壺身連接,作為馳騁千里的中繼驛站;壺蓋再篆刻銘文「千秋功業一壺茶」,一氣呵成的氣勢令人讚嘆。

而乍看之下,以為是國際精品名牌包的「繁華煙飛壺」,最讓我感到驚異:以諸多礦石研磨、反覆試煉後成就的或粉或青或綠,讓整把壺都鮮活時尚了起來。而以三叉足構成的提梁卻又古典得正經八百,加上斗大繽紛的壺鈕,更讓煎水瀹茶多了一分浪漫的情趣。

再看他的側把壺「無念」,壺蓋以金水塗裝的按扣,不僅可以在注水沖茶時扣住壺蓋不使掉落,更與黃金璀璨的壺鈕同時隱喻人間的奢華。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丁壽似乎想告訴茶人,只有心無雜念拒絕誘惑,才能專注沏出一壺好茶吧?

此外,以密集的漣漪千千層層環繞的大型提梁壺「時光流逝」,或無數光點在流星雨中閃爍、側把卻開滿圓洞的「浮生若夢」單柄壺;甚或炊金饌玉般襯托茶葉尊貴的「金玉滿堂」提梁壺等,都讓人感受大器中蘊含的無限哲理。

鄧丁壽的茶壺還有一項特色,就是在提壺注水時,水柱呈現的不僅有完美的拋物線,還有許多清晰可見的水珠盈盈綻放,宛如一個個水汪汪的竹節在細竹上婆娑起舞,令人拍案叫絕;顯然製壺的功力已達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