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莊淇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執筆人:莊淇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教授未來學多年,持續呼籲台灣的社會要從工業社會的學習2.0轉換到知識社會的學習4.0。否則學習成效將跟不上時代潮流。
遠至一九八○美國學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出版《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一書,倡導第三波經濟是資訊網路和知識經濟時代。而後,一九九三年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主張知識的運用與製造才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提出「知識社會」來臨。隨著社會的變遷,「競爭力」也跟著轉移。在農業社會時代,「農產品」是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因此台灣最初靠著香蕉及甘蔗出口,賺進了無數的「財富」。
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產品及原料成為社會最重要的財富,因此工業產品的「生產及管理」成為顯學,大學紛紛設立「工業管理學系」。可想而知,在當時工業製品的「生產及管理」已經取代了農產品,成為工業社會獲得財富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社會之後,就是資訊社會,在此時資訊工業儼然成為重要的產業。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就是長握了資訊社會的IT產業潮流。
現在進入了知識社會,知識當然是最重要的產業,所以可以預見的,知識成為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由於「知識」乃經由「學習」而得,「學習」的良窳將影響「知識」的品質與競爭力。由於不同社會,會有不同的產業及競爭力,同樣的,不同的社會,亦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將新社會所需要的競爭力教授給學習者。
限於篇幅,本文精簡的介紹不同學習模式—學習1.0到學習4.0。
一、農業社會學習:學習1.0。教材取得不便,學習者必須找到有老師要教授。如果沒有老師要教授,學習者幾乎無法學習。由於是科舉取士,學習的能力是書法及文章。
二、工業社會學習:學習2.0,教材為紙本及錄影帶,學習者向知識移動。到學校上課,教師授課,學生課堂上被動學習。由於學歷等於競爭力。「文憑主義」興起,「讀書為了考試」,學習著重「重複背誦,反覆練習」。
三、資訊社會學習:學習3.0,教材數位化,有電腦的地方就可以取得學習資料。藉由電腦,教師授課的資料上網可以重複學習。上網可以找到學習相關資料。有電腦及網路的地方,就是學習場所。學習培養主動搜尋、分析、思考、EQ及活用知識能力。
四、知識社會學習:學習4.0,行動載具可以閱讀課程及搜尋各類知識,教材行動化。藉由行動裝置,網路上有無數的課程。形成了「行動教室」。同樣的在網路上可以進入圖書館,形成了「行動圖書館」。學習者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以學習。這促成了「行動學習」。在教學上「翻轉教學,團隊學習,效率學習」。在學習的能力上,筆者在「LQ學習智商」中提到知識社會要培十大核心能力:未來力、思考力、創新力、學習力、運用力、執行力 、表達力、團隊力、容挫力 、強健力。
台灣教育應跟上學習4.0的潮流的需求,可用「刻不容緩」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