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第五波—人類工作保障名額

執筆人:莊淇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2016.06.08
1583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莊淇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執筆人:莊淇銘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日前提到在第五波的創新社會中會產生「去實體化」現象,本文接著探討「人類工作保障名額」。

首先,介紹「生產鏈」。生產鏈指的是從原料取得到生產產品完成的整個過程。基本上是生產者取得原料,然後,經由生產方式完成產品。生產鏈包括了生產產品的企業及生產的員工。由於生產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效率愈來愈高。也因此,在生產鏈中,原來的工作人員數量,持續減少。因為,在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實體」的工作人員就被機器設備「取代」了,稱為「去實體化」。

美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由於機器設備的進步,生產在農業社會同樣數量的農產品,只需要原來百分之五的人力。於是,農業生產鏈中百分之九十五原來農村的工作人員被「去實體化」了。當農村不需要那麼多工作人口,人力遂湧入都市,在都市尋找新興的工作。

當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後,結合了資訊科技,機器設備的生產效能再度提高,於是乎,又造成不需要那麼多的工作人員。以美國鋼鐵生產為例。一九八二到二○○二這二十年間,美國鋼鐵的生產量從七千五百萬噸增加到一億兩千萬噸,增加了百分之六十。結果,生產工人從二十八萬九千人減為七萬四千人。

減少了近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工作人員又被「去實體化」了。朋友說:照這個情況看,隨著社會的變遷,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正在成長。企業生產者的工作機會正在被企業資方的機器設備逐步取代。在工業社會的打字排版公司被電腦排舨系統取代,打字排版公司又被「去實體化」了。

人類進入知識社會的第四波後,趨勢成長更快。第三波的生產模式中,企業移動的主要考量是人工成本。全球許多企業在第三波移到中國生產就是因為中國大陸的人工相對低廉。是以,當中國大陸的人工不再便宜,許多企業就會移到東南亞相對勞工低廉的國家。

可是,進入第四波末期及第五波後,這種思惟,將被日益發展的機器人打破。

朋友說:機器人早就有了,為什麼機器人以前沒有被考量?回朋友:因為機器人的成本比一班工人的薪水高。但是,如果經過科技的進步,再加上全球工人的薪資提高,那只要到了機器人的成本低於一般工人時,那許多生產線就會用機器人取代人類了。機器人不像人類需要勞保、健保、育嬰、退休給付及各種管理。

也因此,鴻海董事長也是中國富士康的執行長郭台銘曾就計畫未來在工廠內主要以機器人進行生產,準備要引進一百萬個機器人。他開玩笑的說:他的集團在全球雇用了一百萬生產大軍。但是,一百萬人實在太難管理,很頭痛。

其實,在商言商,最重要的還是「成本」。當機器人的成本低於勞工時,機器人將取代勞工。這就如同,當大陸勞工「成本」,低於台灣時,大陸勞工就取代台灣勞工。當東南亞勞工「成本」低於大陸時,東南亞勞工就取代大陸勞工。只是,在此情況下,工作的仍然是勞工。但是,一旦採用機器人工作,那就是生產線上很多工作人員被「去實體化」了。

然而,當機器人大量取代勞工時,將導致失業率大幅提高。也因此,為因應此一問題,將來會立法在企業顧用條例中制定「人類工作保障名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