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多歲張先生,近年來不時咳嗽、感覺胸悶,老菸槍的他,起初以為是抽菸引發的「菸嗽」,不以為意,不料症狀日益嚴重,原本可爬五樓,如今爬三樓就開始喘,最後甚至連走平路都在喘,走不到二十步就要休息,感覺心臟沒力,檢查才發現竟罹患了俗稱「菜瓜布肺」的特發性肺纖維化。
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世隆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發生原因不明,是間質性肺炎的一種,發病過程屬慢性、漸進性,好發於五十歲以上,以男性居多,長期暴露在危險因子,如吸菸、木材、粉塵,或是胃食道逆流、病毒感染或有家族史者,都是高危險群。
存活期不到一年
鄭世隆說,「IPF奪命比癌症還凶」,統計顯示,胰臟癌接受手術治療後,平均存活期為一年,晚期肺腺癌患者靠藥物治療,平均存活期約二至三年,但特發性肺纖維化確診後,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
他指出,IPF早期病變以肺泡壁發炎為主,病徵包括:呼吸不順、呼吸急促及乾咳;中期時,肺部組織受到炎症的影響,肺部間質產生像疤痕一樣的纖維化組織,患者會明顯的消瘦、食慾不振、呼吸困難。
一旦到了晚期,肺泡壁因為組織纖維化,會變成像混凝土般堅硬,失去彈性,影響氣體交換,肺的外觀也像菜瓜布,有一絲一絲的纖維,因此被稱為「菜瓜布肺」,病患抵抗力下降,手指出現「杵狀指」,嚴重時會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症狀不容易辨識
鄭世隆強調,臨床約有百分之五患者沒有症狀,加上早期症狀不易辨識,因此有超過五成以上患者,曾被誤診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氣腫或是心臟疾病,其門診曾遇過好幾位患者是由心臟科轉介來胸腔內科確診,由於「菜瓜布肺」症狀不明,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鄭世隆強調,IPF臨床進程難以預料,進程較慢者,存活期可超過六年,但如果疾病進程較快,存活期往往低於兩年,有些患者嚴重到連在家都要吸氧氣維生。傳統治療採取類固醇、化痰藥、抗凝血劑及免疫抑制劑等,效果有限,只能緩解症狀。去年美國FDA及歐盟都已核准治療IPF藥物的標靶治療,儘管無法治癒,但可延緩疾病惡化的進程,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呼籲國內盡速通過藥證申請。
他提醒,癮君子應及早戒菸,民眾若有持續八周以上咳嗽,就該盡快前往胸腔內科就醫,透過胸部X光檢查,尤其是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掃瞄(HRCT)才能預防可怕的「菜瓜布肺」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