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洞見生命奧祕的林玉山 文/黃長春 |2015.07.31 語音朗讀 65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蓮池〉1930(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圖/雄獅美術提供 林玉山 攝影╱雄獅美術.林茂榮圖/雄獅美術提供 〈虎姑婆〉1985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圖/雄獅美術提供 「願你們的愛德日漸增長,滿渥真知識和各種識見。」是《新約聖經.斐理伯書》(思高版)中,聖保祿所講的一句話。 所謂的真知與識見,希臘原文是Aisthesis(由感官所得到的感受),即英文Aesthetics(美學)的字源。換言之,人的感官,若能充滿愛德,不僅易於感知世間的造化之美,也能將心中所感動的屬靈之美傳達出去。 欣賞林玉山的畫作、閱讀他的詩文,都讓我意識到他的感官,正如聖保祿所說的,對於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充滿了愛與敬意,富「萬物皆吾與也」的精神。重視寫生的他,除了細膩觀察花鳥野獸的形態特徵,亦深入研究其習性、地域等知識。 林玉山(1907-2004),這位來自於嘉義美街,又於裱畫店成長的書畫家,日治時期的昭和年間(1927),與同齡十九歲的陳進,及小他一歲的郭雪湖,以實景寫生的日本畫作品,同時入選台展東洋畫部,一舉揚名,人稱「台展三少年」。然而,當時與他們一同參選的傳統水墨名家,其臨古與造景的作品,卻全都落選了。 喜繪麻雀的林玉山,小時候曾於田中蓋一稻草窩,藏身其中,速寫收割後,群雀紛飛,啄食稻穗的生動景象。也曾為了描繪木棉花,不僅於樹下仰望,觀其簡練之美,亦帶著高梯,爬上高聳的木棉樹,就近仔細觀察。 他在二十多歲時,夜宿嘉義牛稠埔蓮池畔的草寮,忍受蚊蟲的肆虐攻擊,就為了一睹晨間蓮花綻放的剎那之美。 「挨到破曉時分,趕緊到池邊守候,夏日之晨,幽靜清涼,微霧中的蓮池,真有說不出的美。荷花一朵朵慢慢地開放,幽靜的天地間,甚至可以聽到花苞張開的聲音,似窺見了荷花生命的奧妙。」(節錄自林玉山,〈花鳥經驗談〉,《書畫家》,1983年4月) 林玉山〈蓮池〉一作,充滿了感官之美。當黎明金色陽光灑下,所有的一切都甦醒了。蓮池中,蓮葉田田,微風輕拂;紅蓮朵朵,淡雅清香。而白鷺鷥覓食,則讓我們感受到平如鏡面的水池下,有著豐富的魚群,蘊藏無限生機。畫作構圖雖然呈現寧靜優雅,但卻具「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活潑動態與宏大精神 。 林玉山認為,寫生固然重要,但過於精湛的技巧,會使畫作流於形式美,而缺乏性靈之美。因此,創作的動力,應來自於對於對象物有感情,有體悟,才能使作品感動人心。 一九六三年秋,超級強颱葛樂禮挾帶大量豪雨來襲,又逢漲潮與石門水庫洩洪,造成大台北盆地整整三日大水橫流,而以林玉山所居的大同區災情最為慘重,一樓全淹沒。也就在當時,林玉山於家中二樓的陽台見到一隻羽毛溼透的小麻雀,緊抓住浮木,沉浮於急湍中,驚恐顫抖不已。心生憐憫的他,趕緊用竹竿將小麻雀撈進屋內。經一夜細心的照顧,這隻性命瀕危的小生命,得以復原並再次展翅飛翔。 對於小麻雀歷劫重生的喜悅,林玉山默存於心中。十年過後的某一日,他在很自然、很隨意的情況下,揮毫〈愛雀吟〉詩書畫一作。 平生最愛雀,黃雀如摯友; 營巢屋簷下,朝朝常聚首。 秋深噪霜庭,春來跳新柳; 相看兩不厭,閒來忘坐久。 忽有不測禍,暴風連天雨; 低處成澤國,樹倒崩泥土。 燕雀失棲巢,到處亂飛舞; 可憐一小雀,溼透黃毛羽。 死折枯木枝,漂流身無主; 啾啾悲切聲,逐流叫辛苦。 動我憐恤心,攜之入屋宇; 顫抖無少停,好似餘殘喘。 飢寒雨交加,臨危幸避免。 一夜留宿書齋裡,餵以黃粱與白米; 翌日風歇雨亦晴,小雀毛乾元氣生。 待我開門一檢視,忽然鼓羽飛上鳴。翱翔旋轉幾回首, 聲聲好似向我告辭行。 從小麻雀絕望的啾啾聲,到充滿活力翱翔地向恩人的辭別之聲,這幅字畫滿溢著救度者的慈悲精神,以及受難者死而復活的喜樂。表達的並非是一時短暫的激情之美,而是一位畫家長期對於生命的反覆咀嚼與深刻體悟後,所留下的永恆感動。 一張林玉山於家中門口留影的照片,眼神充滿了愛與智,慈與憫的光芒,似乎洞見世間一切。他在年近八十歲時,為〈虎姑婆〉所做的字畫,令我感佩。詩塘上寫著:「性善姑婆,處世慈和,世人為何,歪曲許多。為哄頑童,以惡傳訛。滿腹勞(牢)騷,有口難辯。不理俗塵,世事虔誠。禮拜祈求,心安恆泰。」 雖說這是戲筆與即興之作,但內容卻富「切勿判斷」的大道理。林玉山說:「老虎兇惡的反面,有馴良與慈愛的表現,廟宇牆壁的母子虎,小虎追隨著大虎,大虎則步步回顧照料,看起來有母子情深之親切感。又神案桌下,守護廟宇的虎爺像,個個雕得和藹馴習之貌,小時候不但不怕,猶覺其可親近共處。」(節錄自林玉山繪述、劉墉編撰、發行《林玉山畫論畫法》) 另,閩南語「姑婆」一詞,有貶抑未嫁的年長女性之意。因此,對於性善的姑婆,林玉山寫下「世人為何,歪曲許多」,並特意將這幾個字拉長,為其抱屈。 畫中的虎姑婆,新春期間,拄柺蹣跚地往廟裡進香祈福。回首世間,面對世人的議論與批評,「心安」的她,大度豁達,選擇默然以對。 前一篇文章 【談古說今】 參差荇菜 下一篇文章 【從現在開始】喜歡要說出口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遺澤流風】 碧霞宮與岳飛信仰【近未來之形:2025青藝獎典藏作品巡迴特展】 青藝之光【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 作者其他文章觀「室閒茶味清── 盧廷清茶掛書藝展」疫情下,李賢文24節氣的創作【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的純粹與超越【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形式最關鍵【藝之至】 李欽賢百年舊驛在地色彩【藝之至】 李欽賢從美術史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