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二十八歲的謝先生,夢想成為烘培師,「大手」無法戴手套作麵包,工作碰壁,直到內分泌科做詳盡檢查後,才發現「代誌大條」,竟罹患罕病「肢端肥大症」。醫師指出,肢端肥大症三大症狀為臉型改變、大手、大腳,近四成患者罹病不自知。
「你變了喔!」在金門服兵役的阿偉,每年回家一次,親朋好友都看出他臉型變不一樣,手也比當兵前更加厚實,原以為是軍中磨練的成果。沒想到,阿偉後來身體就像吸飽水的海綿,走起路來沉重無比;嘴唇竟腫如香腸、舌頭變粗,與牙齒磨擦機會變大。長相愈來愈像電影裡的「史瑞克」,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
察覺症狀 檢查內分泌
擁有治療腦下垂體腫瘤疾病數十年經驗、台大醫院內分泌科張天鈞教授,昨於榮退前夕,將他多年累積的案例故事集結成「螢火蟲的亮光」一書,邀請案例現身說法,期望讓更多民眾認識肢端肥大症,避免延誤就醫。
張天鈞提醒,別以為「大手」是算命師說的「富貴」象徵,當鞋子愈穿愈大、牙縫變大、鼻翼兩側變寬,察覺自身或身旁親友、同事無故出現臉型改變、大手或大腳症狀,就須提高警覺,應立即尋找內分泌科醫師,共同揪出潛在的「大肢」患者。
張天鈞表示,肢端肥大症患者平均六至七年才得以確診,等到就醫時,將近七成患者,腫瘤已大於一公分以上,有七成會對視神經產生壓迫。
施打針劑 抑生長激素
張天鈞說,肢端肥大症是一種體內分泌過量生長激素時發生的慢性荷爾蒙疾病,延遲就醫會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嚴重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肌肥大、心律不整、心衰竭等,平均存活壽命較平常人少十至十五年,死亡率更是高出兩到四倍。
台大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曾漢民說,目前治療方式,首要為以手術移除腦下垂體的腫瘤,若遇因腫瘤過大或無法以手術完全清除者,則建議每個月定期施打「長效型體抑素」針劑控制病情,有效抑制生長激素(GH)過度分泌,並預防心血管併發症及不可逆的外觀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