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緣起」與「性起」是華嚴思想的雙璧,但略有不同。
「緣起」是由眾生的角度而論,它是說萬法乃隨順眾生、待他緣而起的;「性起」則是由佛的角度來看,是不待他緣、直接由自己本具的性德而起。
「性起」語出《華嚴經》六十卷本的〈寶王如來性起品〉,內容為普賢菩薩為大眾說「如來性起正法」,但其法為何?經文卻缺詳細論述,反倒是華嚴宗的闡述較為清晰明白。
「性」指的是佛性、如來藏,華嚴三祖法藏說:「不改名『性』,顯用稱『起』,即『如來之性起』。又真理名『如』名『性』,顯用名『起』名『來』,即『如來為性起』。」
法藏的述釋第一段是說,萬法的體性不變故曰「不改」,但又能顯現其宇宙大用故曰「起」。第二段是把「如來」配合「性起」,再次強調其「不改」與「顯用」的特質。
無論眾生或佛,都具有這「緣起」與「性起」的雙重面向,但前者側重在「因」,後者側重在「果」。因、果本來就是相即的,就像眾生與佛不二一般。換句話說「緣起」與「性起」並無不同。
舉例來說,我們身為「人」,是眾緣和合、獲得人身之結果,並在六道中嘗遍苦與樂,然而內在之佛性不變。
但是為何眾生對於此「性起」(佛性本自具足)毫無知覺?也許可由六十卷本《華嚴經》的一段話說明:
「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整體說來華嚴宗提出的「緣起」、「性起」思想,前者較為普遍、流行、易懂,後者不那麼受重視,也許正如上述經文所說的:因為眾生妄想、顛倒、垢縛纏身,故而根本不見如來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