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國中老師王政忠在偏鄉服務十七年,數月前在網路號召,要「由下而上」翻轉偏鄉教學。引起全台偏鄉教師熱烈回響,日前兩千多人到中正大學,參加首屆「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交流教學方法,認識不同偏鄉的老師與環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台灣有一千多所偏鄉國中小,特點是師資「雙高」,代課率高、流動率高。大多是「候鳥老師」,每年六月會遷徙到離家近一點的學校去;老師年年換,有些學生不聽話,「反正明年又不是你」。
三年前,台東為解決流動率高問題,開出幾個正式教師缺,約定至少服務三年。今年三年期滿,又要離去,有人說「離開是無奈而必須的選擇」。
有人認為,明星老師就該去最艱困的地方。這是「史懷哲」的熱情與使命感,無法期待所有老師,畢竟各有家庭等因素的考量。但教育部打算商借都會區教師到偏鄉學校,活化教學現場。這個理念很好,細節還要縝密規畫,也許可從「新鮮人教師」做起。
教育部長吳思華出席「暑假教學專業成長研習」時說,近期會推出「偏鄉教師安定計畫」,增加偏鄉教師工作加給,也將編列三億元改善住宿環境,減輕行政工作干擾。此項計畫或能解決師資問題,但教育理念還有待調整。
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認為,現在的教育「教出沒有靈魂的孩子」,八年前他到台東,想找出不一樣的教育路,架構他的教育理想,培養品格,以及「縮短不必要的學習時間」。
嚴長壽二○一三年從佛光山星雲大師手中接下均一中小學,以此為圓心,致力開發孩子的天賦,推廣「均一教育平台」數位學習;近年推動「弱勢拔尖」,送優秀的原住民到外國進修,增加文化刺激。
嚴長壽指出,考試考不出熱忱、使命感、領導力,更考不出品格、文化素養。傳統教育體制落伍,必須轉彎改變,分數不代表一切,「都市孩子考試限時四十五分鐘,這裡給孩子多一倍時間,兩小時同時考試,同時學會。」這是「教到會」的教育理念,近年許多有改革熱忱的教師已開始實踐。
「教到會」的理念沒有城鄉差距,都會學校為了升學趕課程,大量填鴨,學生往往沒有「學到會」,升學考試又常偏難。教育結果變成是打擊孩子,讓孩子畏懼學習,對知識產生排斥感。孩子對知識沒有好奇心,就不會自己找答案,自然教不出有創造力的學生。
輿論指出,二○一六大選已開跑,政治、經濟議題又成為辯論主軸,但比起統獨、兩岸、主權等「大」問題,參選人應更關注內政,特別是教育議題。英國學者指出,未來二十年將有四成七的現存工作消失,還有六成的工作沒被發明,因此孩子需具備「未來」能力。「未來」能力是什麼,值得台灣教育界深思。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道維表示,大學推甄申請反映教育的盲點,沒有讓孩子學好兩件重要的事:未曾規畫人生、不能獨立生活。這樣的孩子贏在起跑點,雖然學業好,未來卻未必贏在終點。
教改應回歸單純體系,讓學生專注在課業,品德培養,而不是在升學方式上錙銖必較。教育影響深遠,總統參選人若提出務實可行的教育政策,必可得到廣大家長支持,成為選戰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