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採訪二十六年,最常被問到的是,「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是四九年去台灣的,還是台灣生的?」開始時小心翼翼,生怕碰觸政治敏感符號;日子久了,察覺彼此的善意,凡在人生旅途中能遇見的,都是「有緣人」。
星雲大師在「貧僧往來記」文所說的,兩岸都是炎黃子孫,何必要把界限畫得那麼清楚呢?只要是「有緣人」,都是喜歡的好朋友。這篇文章記述了大師赴大陸交流的因緣,以及讓佛光在大陸普照的過程。
星雲大師從一九九八年回鄉探親起,就開始發揚佛學文化的兩岸之旅。大師在「往來記」中記述,為效法鑒真大師的精神,在揚州捐建鑒真圖書館,現在是揚州的文化地標,兩周一次的「文化講壇」已成為當地文化盛事;之後南京的「雨花精舍」、北京光中文教會館、宜興大覺寺、上海星雲文教館,都成為大陸佛學的重鎮。
這所有的一切,大師謙虛地說,希望信徒大眾在佛法裡享受人間佛教的法樂。
大師真是一位智慧悲心過人的菩薩,是一位實踐者,許多的講話、開示及著作都是以教化為目的,實用為主,是對佛法的生活面運用,而不是對佛教思想理論的學術性探討,這對近年來希望藉佛學創造和諧社會的大陸,非常受用。
佛光山事業有今日的成果,自然是大師的智慧與願力所成。在大陸前國家主席胡錦濤、現任主席習近平會見大師的場合上,在北京「一筆字」書法展,筆者有幸在現場只離大師幾公尺。
胡錦濤和習近平都對星雲大師促成佛教論壇和弘揚佛法,表達誠摯的感謝,是眾多來賓中晤談最久的一位,足見對大師的重視。
對於兩岸關係各說紛紜,彼此僵持不下,大師在文中認為,只要去除法執、我執,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大師認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一種公平、平等的依據。這對目前兩岸關係一針見血,兩岸最大問題在於台灣藍綠遲遲無法在兩岸政策上產生共識,大師的話有撥雲見日的效果。
佛光山事業團隊在跨海交流後更加強大了,強大的關鍵在於人才。今天佛光山的男女眾法師,站出來個個獨當一面,對佛法充滿信心,對角色認識深刻,事佛度眾接待人群樣樣都做得恰到好處,這是大師教育成功的結果,如同大師說的:「人人自做觀世音菩薩」,這不僅對佛法在大陸多所助益,更對兩岸文化、教育、社教皆有至高的幫助。
賴錦宏(台北市/資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