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一切相 體會方便法

黃蕙芳(高雄/法官) |2015.08.29
2874觀看次
字級
人常說「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但「心」字非常難解釋清楚。它往往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想法、成長環境、生活經驗等不同的主、客觀因素,做不同程度的解讀。圖/白河區公所提供

黃蕙芳(高雄/法官)

人常說「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但「心」字非常難解釋清楚。它往往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意識、想法、成長環境、生活經驗等不同的主、客觀因素,做不同程度的解讀。

所以當別人的想法、看法與自我不同時,落差就產生,甚至會有一些「是非」。但我認定的「是」,就是別人的「非」嗎?這中間是否有些是我們所無法完全了解的真相?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從「外在的種種事相」去判斷、歸納而得到「結論」。初次進入佛館禮敬大廳時,看到7-11、星巴克、漢來素食餐廳等店,確實有種不習慣的感覺,因為它跟我心中的「寺院」、甚至「是與寺院有關的」既定印象不同。

隨著我慢慢對大師的理念、佛館創建的目的、及獨自漫遊走在佛館、佛光山中所見、所聞,這種「感覺」被許多親身經歷的事證推翻,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我的「理智」告訴我,當初這個「感覺」是錯誤的。

但有多少人,因第一次「感覺」即種下永遠抹滅不去的印象;又有多少人像我這樣幸運,時常走在佛館、佛光山寺觀察人、事、物?讓自己慢慢地認識體會,進而改變原來的「感覺」?

真正打動我心的,是記得有一年春節的時候,看著一位手腳有些殘障不方便的老年人,一跛一跛的獨自走進滴水坊,那裡的義工親切的問候他、招呼他,之後,又看著他一跛一跛的走出去,臉上充滿了法喜。望著他的背影,我試問:

什麼力量可以讓一位孤獨又殘障的老人如此愉悅,忘卻身體的不便?

煙火燈會的時候,看見人群蜂擁而至,為的是享受那光明帶給人的希望與鼓舞。或許,有人會說為何要把錢浪費在此,而不捐作慈善用途救濟貧窮?給人希望、光明、鼓舞,雖是短暫,但也是美好、燦爛的,不也是種力量嗎?

我曾為我當初心中所存「商業色彩的感覺」找到一個合理解釋的理由,那就是:至少這些商店的收益,可以幫助佛館的水電支出及費用開銷。

看到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二說—「佛陀館的是非風雲」中,所提到的「首次喜捨,人生擁有新世界」、「居士發心,共成觀光朝聖地」、「免費辦展,熱心文化傳知識」、「煙火燈會,為人心增加美好」等,我才知道原來我還是從世間法的角度去看事情、找答案,大師在面對「佛館是非風雲」的種種釋疑,已在在顯現其心中的坦蕩、修為與佛法的造詣。

我是在未弄清楚佛館建立目的之前,只憑個人對於寺院的認知及主觀刻板、既定印象而產生誤解。

倘若不是大師說了:「遊客來了,信徒來了,累了,渴了,餓了,想要購買禮物等等,你想,應該如何替他們解決問題呢?」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些商店設立的動機及意義在哪裡?那是出於為信徒、為遊客方便著想的「人本關懷」,而非基於賺錢營利的商業目的,也就是給人方便!

倘若不是大師說了「租借土地做為停車場,提供來者免費停車」、「盡一點對文化的熱心,希望增加知識的傳播」、「增建禪窟,提供給旅行的背包客,可以靜修一天半日」這些話,我又哪裡明白這其中的原委?一個人做事,可能向所有的人解釋、報告所有來龍去脈嗎?即使說了,就會完全被接受嗎?我想這很難。每個人心不同,看法、想法自然也不同。誠如大師所說的「人是不容易為別人所了解的」。

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在「佛館的是非風雲」一說中,體會了大師給人方便、為人著想的「方便法」;也感受到給人希望、力量、知識而辦理煙火燈會的「布施法」;更有不懼批評勇於面對的大無畏精神。這些種種提醒我,不要以主觀的心識驟然地對任何事情做負面評價,要用讚歎感恩的心隨時隨地感謝別人,讓善的力量充滿世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