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常跟隨母親進入廟宇拜拜、踏入道場聽經,佛法之於我,是空,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一無所知的空。
隨著年歲增長,課業壓力,陪母親去佛寺的時間少了;直到赴美留學,母親卻因病臥床,憶起小時候母親常去的佛寺,想為母親祈福,但心想,華人在國外為生活打拚已很困難,不知是否還會有人發心建造寺廟或佛寺?
就在一個偶然的因緣際會,我走進了佛光山紐約道場,在這裡我找到了母親的感覺;旅居美國十五年的日子裡,紐約道場可說是安定我心靈的家,讓我再度與佛法結緣。
每星期日與朋友至道場共修,聽法師開示,還有午間的方便齋,方知羅馬不是一天造成。一座道場從零開始,找地、建寺、安佛,不論是人力、物力、財力,如何能夠從無到有,一般人看不到佛光山默默地付出,那知若不是大師的慈悲心,在興建海外道場的念頭一起的當下,一步一腳印地種下了因,我們海外學子豈有幸能於今日嘗到果。道場讓我們漂泊的心,寄託於無形。
這真是讓人感慨!真正有機會讓自己再次與佛親近,認識佛光山,卻是我遠赴美國留學,渴求心寧,但也是引領我與佛結緣的母親臥病在床時。當生活在福氣當中,我們很容易就遺忘忽略該珍惜的事物,也許太理所當然;但是遭逢患難變故,我們也許才能更深刻體會到那些圍繞在身邊的寶藏。
後來姐姐旅居美西時,聽說附近有佛寺正在興建,常去幫忙做義工,和姐姐閒談之餘,才發現道場的住持竟是當年引領我進入紐約道場的師父,十幾年前於我心中種下的菩提子,再度發芽成長,如果這不是因緣,那什麼才是因緣?!
而我回台後因忙於事業,較少精進,而與佛光山的因緣,因《人間福報》再續,師父笑稱我是逃離的遊子,但最終還是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人們都在選擇他們自己布施的方式,有人是財施,以財力捐贈;有人是顏施,以微笑待人;有人是言施,以言語醒人。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的人生也曾是懵懵懂懂,需要被呵護、被照顧,深感有幸在母親引領,編織了與佛光山、師父們的緣,讓我的菩提心,能成長成菩提夢,感念大師慈悲的大願,讓我踏上我應有的路,患難中有了這可以安定心靈的「家」,也讓我深信心靈的踏實,才是真正擁有的富足。
耿捷容(台北/旅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