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個飲食、健康相關訊息,受到全球消費者注意,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宣布,自二○一八年起,全面禁用反式脂肪。這個消息在食品工業界猶如投下震撼彈,與民眾健康更息息相關;但國內主管機關的態度卻顯得相對保守消極,實應重新慎重思考政策方向與應對之道。
反式脂肪是一種不飽合脂肪酸,在天然食物中含量不多,主要是由人工加工產生。最大宗的反式脂肪來源,就是植物油氫化(由液體轉換為固體)的過程中產生反式脂肪。植物油之所以要「氫化」,是因為可以更耐高溫、不易變質、延長保存期限;而且,使用氫化過的植物油料理食物,口感更酥脆,因此被食品加工業者大量使用,其化身包括塗抹油、酥烤油、油炸油等。而使用這些油品製成的食品,何只千百,包括各種西點與麵包、炸薯條、沙拉醬、油豆包、甜甜圈,以及國人愛吃的油豆腐、油條、鹹酥雞等。
由此可見,反式脂肪不僅早就深入民眾的主副食及零食,而且也構築了一個龐大的食品工業,影響範圍之廣,難以估計。面對這樣一種基本食用原料,美國食藥局卻發出禁令,有其不可忽視的原因,關鍵就在,反式脂肪對人體健的負面影響太大。醫學界研究發現,食用反式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式脂肪也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疾病有關。基於國民健康風險考量,美國食藥局決定發出禁用令,且三年後生效。
對於反式脂肪的壞處,衛生福利部早應清楚,因此早在二○○八年,就要求食品包裝必須註明有無反式脂肪及含量,這是值得肯定做法。但當美國決定更積極的禁用後,衛福部的反應就顯得消極了些。衛福部表示,目前我國不打算跟進禁用,仍只維持要求食品業者標示成分。
食品包裝的文字多半極小,難以讓消費者辨識;且據國民健康署去年的調查,三成以上的民眾不知道反式脂肪;高達六成八的民眾在購買食品時,沒有或很少去看食品標示。僅由這二個數據就知道,所謂要求食品包裝標示反式脂肪,只是主管機關自求心安的消極做法,並沒有發揮積極保障國民健康的目標。
衛福部不打算禁用反式脂肪的理由是,目前科學檢驗無法區分天然與人工的反式脂肪,是禁用與否的困難點。此說就更不足為訓。如果美國可以宣布禁用,就有其管理、稽查的辦法,美國能,台灣不能?即使台灣現在不能,美國三年後才實施,台灣就應馬上赴美取經,了解其管理做法。
近年國人飽受食安之苦,政府主管單位早就認知到反式脂肪之為害,衛福部若以消極態度面對,將難逃有虧職守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