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秋蟬 ▼居高聲自遠
文與圖/陳牧雨
一般人對駱賓王〈在獄詠蟬〉這首詩大都耳熟能詳,然而,駱賓王為這首詩所寫的一段非常精采的序文卻常常被忽略,序文中道出了創作這首詩的緣由,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歷路程,也更能體會這首詩作深沉的內涵: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像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
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僕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
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
作者首先說明他在獄中被關的地方,西邊有一棵古槐樹,雖然生意盎然,但在被囚禁的人看來,卻像枯樹一般。
「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這裡作者用了「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的典故,借此自嘆其不得志,且遭逢困頓。
同時,這裡是聽訟的所在,所以作者又引用了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下斷案,後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的典故,期待聽訟的官員有周代召伯的仁心睿智,能夠平反自己的官司。
作者又說:每到黃昏,夕陽照著低垂的枝葉,秋蟬發出幽幽的鳴聲,大概是因為心情
跟以前不同的原因?所以現在聽聞蟬鳴,感覺
聲音特別哀傷淒涼。
「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用詞遣字,精準
美麗,而且字字
敲動人心。
接著,作者開始細數蟬的德行,所謂「聲以動容,德以像賢。」蟬潔身自愛、順應自然,卻又不與俗
同流。
這些皆是自己堅守的理念,
然而如今卻蒙不白之冤。聽蟬聲遠播,又想像自己平反的奏章已經上達,可是看到螳螂等候捕蟬的身影,卻不免擔心起自己無法申冤。這種矛盾而惶恐的心情,也只能藉著詩句
來抒發宣洩了!
以物擬人,或藉物舒志自是文人慣用的寫作技巧。當然被藉之物,自是無知的。所以宋代詩人楊萬里所說:「蟬聲無一添煩惱,
自是愁人在斷腸。」
唐朝白居易:「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劉禹錫:「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以及南宋劉克莊「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淒涼」等等皆是此類,不勝枚舉。
蟬的種類有上千種,有蚱蟬、寒蟬、日本油蟬、十三年蟬、十七年蟬等等。台灣最常見的蟬,則有草蟬、暮蟬、薄翅蟬、蟪蛄,熊蟬等。
蟬的幼蟲都是在土中度過,最長達十七年之久。然而成蟲爬出土後,羽化的壽命卻只有兩、三個禮拜,繁殖後即刻死亡。
想想,歷經長期蟄伏,換來短暫的成蟲生命。那麼這是何等珍貴,怎能不盡情鳴響?因此這樣的蟬聲,聽在詩人的耳裡,無怪乎會是如此的淒惻與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