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歲未婚女性,因母親診斷出癌症末期而心情憂鬱沮喪,焦慮失眠、無法正常工作而就診,經診斷為憂鬱症。精神科醫師提醒「照顧者」,應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飲食要正常,規律運動紓壓,才能長期抗戰。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佳佐指出,國內癌症盛行率高,你我身邊任何人都可能置身罹癌家庭;患者自述半年來因母親病情每天哭泣,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甚大,家庭氣氛沉重,父親無法接受而移轉重心於工作。她在家人面前須故作堅強,且因男友無類似經驗,缺乏「同理心」深感挫折,憂鬱嚴重。
施佳佐說,個案就醫期間,她同時施予藥物及心理治療,緩解症狀,讓其能夠正常上班;面對母親病危,她也協助家人處理死亡的議題,最終母親安詳過世,個案的憂鬱病情,也獲得大幅改善。
施佳佐表示,癌末照顧者處於家人可能隨時病逝的「無常感」中,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而憂鬱的症狀除了失眠、焦慮外,還可能衍生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或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及自殺念頭、注意力難以集中等九項症狀。
她強調,九項症狀如果出現超過五項,且持續超過兩周,並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則需要小心可能罹患照顧者憂鬱症,要盡快接受專業醫師診斷治療,才不會讓症狀持續加劇。
施佳佐提醒,尋求家人朋友協助、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正常飲食運動是三道基本藥方。尤其家人之間,要經常保持正向溝通、彼此打氣,並與癌末親人完成未完成事宜,即「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人生,唯有內心真正釋懷、了無遺憾,憂鬱症才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