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

文/鄧榮坤 |2015.06.08
2458觀看次
字級
料峭春風中的午後,微雨。府城街道溼漉漉的。 圖/鄧榮坤

文與圖/鄧榮坤

1

料峭春風中的午後,微雨。府城街道溼漉漉的。

為了蒐集屬於古都的璀璨風華,找來了一部機車,在地圖的導引下,於不太熟悉的街道中蹓躂,心情顯得十分輕鬆,因為年節的氣氛還很濃,府城的天空仍滯留著幾縷喜氣,鞭炮的煙硝味似乎還在微冷的風中滑動,讓人很容易想起久遠了的歲月,以及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府城,雖然有點陌生,但是,關於城市的傳說卻那麼清晰明朗,透過書籍而烙印於腦海中,於是,我刻意放慢了車行速度,深怕自己的疏忽而錯過了驚嘆。

路過長樂街,在一條巷道裡與一座斑剝的樓亭──接官亭相遇,心情是難以釋懷的傷痛,讓我想起了久遠的歲月裡,一張張官場的臉與奔波的足痕!

昔日忙碌的官場迎送的悲歡與歲月風華,瞬間又晃盪於眼眸,心情顯得沉重;而這座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的接官亭,清乾隆年間建成的,如今,如棄婦般沉默無語地孤立於寂寥的巷道,雖然往來的人潮不少,也許是已經習慣了她的孤獨,始終沒有人會對她多看一眼,反而,露出狐疑的眸光盯著我,對於我無厘頭似地在樓亭下徘徊或沉思,臉上浮現了更深濃的迷霧!

時光倒退,清朝初年的歲月。按當時的朝廷律規,派任台灣之官員如果能順利任滿三年,就可以升遷,調回大陸;於是,許多人把台灣當成加冠晉祿的墊腳石,官員來來往往,十分頻繁。頻繁中,我們似乎也想像到昔日聚集於接官亭下官員臉上虛偽與拍馬逢迎的笑顏!

這些歡顏已經褪色,在料峭的風中,已經無法解讀,只能從斑剝的碑石風化的痕跡中,揣摩過客的鄉愁!

2

封建社會中,為了迎送這些來台任職、巡視或離職返回大陸的文武官員,選擇在當時「凡自鹿耳門抵郡登陸及駕小艇赴鹿口配船往廈,皆必取道於此」的運河邊,接近港口的地方,建了一座可以讓官員歇腳的處所。

據說是避免來台官員自鹿耳門登陸後,因為天時已晚,無法進城而餐風露宿,當時的盛況又是如何?

歇腳之後,官員暫時不必為了繼續趕路而餐風露宿,卻讓運河的樓亭清楚記載了那一段風光的歲月。遺憾的是,昔日的運河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洋樓與低矮屋舍盤據著運河曾經流過的土地,要走多遠的路才能聽到運河上舟船的歡呼?

沒有人能說明白的午後,連兜售零食或紀念品的小販也沒有出現。

不遠處的風神廟,廟宇並不寬闊,而在此禮拜風神的人也不多,臉上淌著綿密皺紋的廟祝笑了笑,把祖先曾經交代的話或聽過的消息,於裊裊飛散的煙霧中,毫無保留地訴說著那段歲月。

回顧今昔的中國官場,迎新與送舊,講究的是排場,因為,沒有人願意得罪懷有「三把火」的新官吏,也不願意得罪高升的舊官僚,於是,一場沒完沒了,甚至為了迎新送舊中,博得長官些許歡顏,而勉強自己刻意裝扮如奴僕般順服、忠心的模樣,把壓榨百姓銀兩挪為官場應酬的一切浪費的惡質文化,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關於接官亭興建之年代,當地人說不出來。

一般推測是清乾隆四年,巡道鄂善提議興建風神廟時,就同時修建了接官亭。現存台灣地方志書中,范咸完成於乾隆十一年的《重修台灣府志》,已提及接官亭。

接官亭建成後,乾隆四十二年,台灣府知府蔣元樞曾經集資擴建,在他留下知名的著作《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中,曾經清楚提及:

「為了替來台任職、巡視或離職之官員,備一安居之所,遂於重建風神廟時,於廟之左側,購買民地,建立一正廳三楹,廳後正屋一進,總共五間公館一所,以為迎送往來台地官員休憩、宴會之場所。此外,為『宏規制,壯觀瞻』並興建石造牌坊!」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人陸續進駐台灣,由於因市區街道的闢建,曾經風光過的接官亭被拆除了,祇留存一棟官廳而已。之後,重建風神廟時,僅存的官廳也同時改建,石坊及鐘鼓樓被列為公園預定地而保存了下來。

然而,二次地震讓接官亭鐘樓倒塌,鼓樓也震毀了,石坊部分構件如火珠及雀替,散落一地,一度被荒廢在那裡,無助地望著曾經熟悉過的天空。

天空無語,一如樓亭的無語。

3

料峭春風中的午後,微雨。

路過接官亭時,心情也溼漉漉的。

因為鼓樓原址出現了一棟鋼筋混凝的洋樓,使得接官亭的建築群遭受嚴重分割,僅存的石造牌坊也因緊臨民房而黯然失色!

莫非這就是古蹟應有的宿命?

佇立於接官亭下,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混合構成的梁柱依然笑傲著風雨,石坊上之題字「鰲柱擎天坊」仍然堅持仰首眺望遠方,而遠方是昔日絡繹不絕的官場生活,還是未來的風雨悲歡,沒有人告訴我!

懷著極為沉重的心情,離開接官亭後,繼續在府城的土地上逗留,許多難忍的往事如微雨般飄落眼眸。當年,荷蘭人占領台南時,積極興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開闢普羅民遮街,讓府城台南擁有第一條的歐式街道,後來,興建漢人以番仔樓、紅毛樓稱之的普羅民遮城(赤嵌樓),在島嶼的歲月中,荷蘭人臉上流露驕傲的歡顏!

然而,歡顏似乎很快就褪色了。

清初,英國商人陸續登陸。期間在樸實的安平設立了德記、和記洋行,直到日軍進據台南,洋行才陸續撤離安平;而當時的億載金城砲台已經完工,開始瞄準台灣海峽的海域……由於滄海桑田的變遷,昔日波光粼粼的台江海岸,卻因風雨侵襲,河沙一吋一吋流入了台江,昔日足跡無法踏越的千里汪洋,逐漸成為足跡可以瀟灑烙印的海埔!

荷蘭人倉皇離去,留下風格優雅的赤嵌樓,庭園內滯留足以令人耐心解讀的碑碣與石雕,而清朝豎立的九座贔屭御碑已經龜裂,一如府城曾經擁有的風華,自歲月無情的摧殘中,一吋一吋緩而慢地龜裂?

走過府城,尋找當歸鴨、擔仔麵、鱔魚麵、浮水魚羹、土魠魚羹、蝦仁肉圓、蝦捲、肉粽、虱目魚丸、虱目魚粥、鼎邊趖、棺材板等小吃風味時,有多少人能於胭脂與菸酒中,也順勢把昔日府城的繁華與血淚的悲歡也一併吞落胸腹?

從餐桌上熱騰騰的小吃中,過客與當地人歡喜吆喝或輕聲交談,沒有人提起赤嵌樓,更別提離海很近,昔日為府城的門戶的接官亭了!

溼漉漉的街道,讓府城的午後更溼黏了。緩步穿越街道時,我還能與哪一段久遠的歲月相遇?熙攘的人潮踏過府城的土地,踏過島嶼的歷史,沒有人會懷疑的古蹟,有多少歷史心事仍須關懷?一路上,我思索著這個問題,心情是沉重的,讓我想起久遠的歲月裡,一張張官場的臉與奔波的足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