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讀書樂〉的作者翁森有云:「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大自然為萬靈之母,她所觸及之地無處不是生機:不論是蓊鬱青山,抑或恬靜鄉村,就算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都市叢林裡,也可以看見藏在角落中的點點綠意。
不過,生活在科技都市中的我,無法滿足於眼前稀疏淡薄的綠意,我要,更加地享受,徜徉在大自然之歌裡。
於是,我常常往陽明山上跑,去感受季節交互遞嬗下大自然多變的面貌:乍暖還寒的春天,只見一抹一抹緋紅的山櫻,在枝葉初長的碧綠下,演奏著青春的樂章;火傘高張的夏日裡,台灣百合正張開雪白的雙掌,花瓣上紫褐血管的花肋隨著熏風高歌,以拂平那如血搏動的熱情;西風颯颯的秋天,白背芒正低垂著頭,任其泛黃的芒花與金風蕭瑟低吟;而萬物枯槁的冬天,台灣馬醉木搖著如鈴鐺的雪白花朵,一串,一串,在冷冽的朔風伴奏下「叮鈴——叮鈴——」孤寂地響著,迴盪在山中,迴盪在臘月裡。大自然在四季奏響音符,四處迴盪著餘音:春山櫻、夏百合、秋芒花、冬馬醉木……一首屬於大自然的歌曲。
我沉浸於大自然的樂章中,一如發表「演化論」的達爾文著迷於世界各地的生命之中;一如著有各種遊記的徐霞客,踏遍中國各地,臣服於鬼斧神工的奇地異景之中;更一如自然本身,靜靜地獃在某個角落,輕輕地哼著歌,悄悄加入這首隆重而繽紛的交響曲。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文人蘇軾曾經這樣感嘆過。我們所居住的都市,每天熙熙攘攘,交通車水馬龍,街道上更是大樓林立,無處不是匆忙的身影,令人心疼他們的辛勞,也惋惜他們沒有能發現身旁自然之美的雙眼與雙耳。如果可以,我希望人們能於百忙之中,稍稍欣賞一下街旁的碧綠灌木叢,細細傾聽,那隨風而來的慵懶的天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自古以來,人們便折服於大自然,傾心於其中,徘徊流連不忍離去。這只因——大自然是一首美麗的歌。它可以滌淨心靈,讓我們的心跳及呼吸與它同步,成為它的一段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