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52】 入法界品的核心思想─渴仰善知識

文/曹郁美 |2015.05.26
1706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在早期經典裡,「善知識」的概念不斷地出現。《雜阿含經》卷三十中佛為舍利弗說「四預流支」,分別是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其中「親近善男子」與「親近善知識」意義相同。

為何要親近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是有德行、正直善良者,懂得護衛別人、指引別人不至誤入歧途。《華嚴經》卷六十五這樣歌頌善知識之「教」:

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獸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福智華果;善知識教,如大龍王,於虛空中遊戲自在;善知識教,如須彌山無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善知識教,猶如帝釋,眾會圍遶,無能映蔽,能伏異道、修羅軍眾。

善財參訪文殊菩薩時,文殊的一番開示甚為感動人心: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這是說對善知識的追求不要起懈怠心、厭倦心,尤其要「勿見過失」(不要隨便指責、批評他們)。

古德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善知識固然不是完美的人,但隨意質疑與批評,很可能損失的是自己。

在經文中,文殊菩薩的這一番話對善財起了激勵作用,後者立刻動身一一履行並參拜善知識。行程即將結束之前善財又遇文殊,文殊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為他解說妙法,令得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光明。最後,文殊再度鼓舞善財去拜訪普賢菩薩,把參訪行動帶至最高潮。

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包含了菩薩五人,分別是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正趣菩薩(即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中國人所熟知的五位菩薩一起出現在同一品經文中(即〈入法界品〉),這種機率實不多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