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教之所以擺脫陳舊陋習、遁世面貌,走上年輕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星雲大師功不可沒。這是我在閱讀「貧僧有話要說」十八說—〈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時,內心所浮現出的想法。
年輕時的大師,深受民初太虛大師的影響,加上當時社會佛道不分,對佛教的認知不足,因此致力於佛教革命。
不同的是,大師革命的方向,著重在佛教的社會功能與實用性,他透過出版雜誌、報紙、書籍,將佛教思想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並且凝聚青年僧眾的共識與力量,在基督教盛行的年代,為佛教闖出一條創新的路。
談到創新,這篇文章很清楚說道,大師到宜蘭雷音寺接下念佛會後,創辦了文理補習班和文藝班,吸引不少知識分子的加入。之後又辦了歌詠隊、兒童班、學生會、弘法隊,完全體現佛教的社會性格。
此外,大師也運用巧思,在三輪車裝上大喇叭宣傳廣播:「我們的佛教來了!」儘管受到警察與地方人的干涉,大師秉持「為了佛教」的信念,克服外在壓力,逐步開展新佛教運動。
這股新佛教運動,迄今六十餘年並未停歇,如,舉辦「佛化婚禮暨菩提眷屬祝福禮」,說明佛教不是與世隔絕;「人間佛教讀書會」的遍地開花,讓佛教走出經懺佛事的桎梏;「人間佛教宣講員」的選拔機制,發掘更多在家的弘法生力軍。
大師突破傳統佛教的教條窠臼,不僅充分發揮社會教化功能,也呈現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時代理念。楊東庭(台北市/文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