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鄧麗君長存世間

 |2015.05.11
1212觀看次
字級

時光匆匆,當許多人乍聞鄧麗君已離開我們二十年時,都不免為歲月流轉發出感嘆。二十年前,一代巨星鄧麗君小姐於泰國清邁猝逝,震驚全球華人;大陸中央電視台首次報導鄧麗君,竟就是她的死訊。

許多人說,只要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能聽到鄧麗君的聲音。上世紀七○年代末,大陸文革走入尾聲,鄧麗君的歌飄到對岸,撫慰無數人的心靈,也成為大陸改革開放的時代記憶。

在那個「漢賊不兩立」的年代,鄧麗君溫婉的歌聲,竟穿透了冰冷的政治藩籬,在大陸帶起了「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風潮。一九八三年,鄧麗君為自己從歌十五年,在香港、台北、新加坡舉辦巡迴演唱會,主題就叫「十億個掌聲」,生動地說明她深受各地中華兒女肯定的殊榮。那時,她還特別發行了「淡淡幽情」專輯,找來了當時一流的作曲家,為多闕經典的宋詞譜上現代曲調,自己再扮古裝演唱,並配上深情的旁白。歌聲中,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擺脫了政治意識型態的羈絆,更傳承了久遠、莊重而又深情的中國。

「十億個掌聲」唱罷的十二年後,鄧麗君在異國香消玉殞。造化弄人,世事多變,不由得令人心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慨!

鄧麗君出身軍人家庭,父母跟隨政府搬遷,是戰亂之中顛沛流離的縮影。她從小隨康樂隊勞軍,十歲就以黃梅調「郊道」獲歌唱獎,後來用歌聲感動廣大大陸同胞,也因此成為政府向對岸宣傳的重要人物。單純的文化藝術,因現實環境染上厚重的政治味,只能說是大時代的必然,而鄧麗君的愛國心及民族情,則是真誠、深切的。

一九八七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隨後又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關係走入新時代。就在那一年,大陸天津台的記者在香港巧遇鄧麗君,並留下了一段鄧麗君清唱「小城故事」的訪問片段,當時記者特別提及鄧麗君也是北方人,使鄧麗君的反應格外親切。此後,鄧麗君也曾有過到大陸看看的想法,包括家鄉河北,以及自己唱的多首小調的發源地上海。然而,沒過多久,大陸發生的政治動盪,使得鄧麗君打消了念頭。

九○年代初,鄧麗君上香港電視節目提到,自己本來也想到大陸,看看「是不是真的非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如今,曾經高唱「主義」的時代已遠,當年許多在大陸的鄧麗君歌迷也造訪台灣,有些更在鄧麗君的墓園獻上鮮花,流下眼淚。這些,可惜她本人都看不到了!

今天,在海峽兩岸無數的觀光景點,到處都可以看到或聽到鄧麗君,無論是她的聲音,還是各種扮相的美麗倩影。更有意思的,是中華民國過去在南京的總統府,及後來蔣中正總統在台北的士林官邸,如今都播放著鄧麗君的歌,每日迎接四面八方的遊客。冷戰時代,鄧麗君的歌融化了兩岸間的鐵幕,傳遞了人性的溫暖;如今,鄧麗君繼續傳遞人間的真情,守護兩岸的和平。

鄧麗君已成為海峽兩岸難得的資產,更是台灣珍貴的文化寶藏。這些年來,台灣媒體充斥了太多八卦緋聞及民粹口水,反而忽略了對鄧麗君文化內涵做更多詮釋,遠遠不及大陸、香港、日本媒體的深度追憶。二十年過去了,鄧麗君一直都在,兩岸都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