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日前在台師大通識講座,演講「面向二十一世紀—談創作者的位置」。高行健在演講中告訴學生,激發創意需要多領域發展,不同主題的知識都要吸收。
高行健強調,他的創意係因「什麼都涉獵」。文學雖是本業,但物理、數學都有高度興趣。他特別提醒:「讀書能產生新鮮、有創意的思想,多讀書是好的」。
高行健的演講,對照台灣的現況,讓人感慨良多。如果對應《遠見》二○一四年的閱讀調查,就會發覺精英與庶民,在閱讀的重要性上有很大的差距。
依《遠見》的調查,國人閱讀風氣已微幅下降,包括購書量、閱讀時數、購書經費,都比四年前減少。其中,完全不看書的,從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一,提升為百分之二十七點九,比率近三成,如果將很少看與不識字的比例加在一起,則超過五成。每月平均閱讀量,也由二○一○年一個月二點零二本,減少為二○一四年的一點七本。
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差異。高行健所提倡的閱讀,比較是嚴肅性的閱讀,增長知識的閱讀。這樣的想法,在《遠見》的調查中,也呼應出家長鼓勵孩子閱讀的類型上;結果顯示,家長比較想要小孩閱讀的前三名,依序為自然科學、文學小說、歷史/地理/人文。但說實在話,這種嚴肅型的閱讀,看起來已非現代多半小孩所喜。
高行健的演講中,也談及新科技的角色。高行健認為,新媒體能協助獲取訊息,但無法提供知識。對於新科技,重要的是學會運用科技,深入各種資訊,以智慧進行正確的選擇。
高行健對於新科技的保守態度,與家長的看法如出一轍。依遠見的調查,對於以動畫與遊戲的形式,讓小孩透過電腦設備學習,支持的家長占百分之五十點二,但不支持的也占百分之四十四。可見許多家長對於學習,仍抱著傳統的價值觀,尚難接受動畫、遊戲等新媒體。
這樣的保守觀點,在《遠見》的調查中,已經受到很大的挑戰。以閱讀的衰退而論,專家認為,主要原因仍是網路的出現。此次調查顯示,台灣人上網的時間,二○一○年為一點二八小時,二○一四年則為一點四四小時,每週增加約一點一二小時。更顯著的不同,在於網路的出現,已讓閱讀的定義無形中更為擴大;百分之七十二點六的民眾,認為看網路新聞也是閱讀,百分之六十五點九認為看網路轉貼文章與臉書,也是閱讀的形式。
由《遠見》的調查,可以發覺台灣人並不是不閱讀,而是朝向所謂的多元閱讀前進:閱讀已不限於書籍,更多的還包括網路、臉書、多媒體等影音的閱讀。而嚴肅的閱讀,已慢慢被休閒、輕鬆的閱讀所取代。換句話說,台灣人現在恐怕是無所不讀,輕薄短小也不排斥。
這是休閒與消費社會的表徵,本無對錯可言。不管是高行健,還是多半的家長,我們恐怕都得抱著多元包容的胸襟,看待所有的閱讀行為。我們應該抱著一種素樸的想法:只要喜歡閱讀,什麼形式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