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畫除了以佛教故事以及人物作為題材之外,另有一種禪畫,是以闡述禪宗精神及內涵的繪畫。這種繪畫的內容就不限定在跟佛教有關的題材了。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禪畫除了以佛教故事以及人物作為題材之外,另有一種禪畫,是以闡述禪宗精神及內涵的繪畫。這種繪畫的內容就不限定在跟佛教有關的題材了。
其實,這樣的禪畫也分兩種:一種是禪師以畫來引導學人悟道:另一是畫家將禪宗的思想內涵表現在其作品之上。
不管如何,我們想了解禪畫,溯本追源,就要對禪宗精神有個起碼的認識。
其實,禪宗自祖達摩祖師傳到中國後,就跟中國人文思想,產生了密切的融合,發展出了風骨獨特的中國禪,有別於其來源的印度禪。禪宗在中國傳到五祖之後,分成南北兩派,後來南禪勝出,衍派繁盛,有五家: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及二派:楊岐、黃龍,共七宗之多。
中國禪宗主張明心見性,但這種境界無法用言語表達,所以禪宗不立文字,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各派禪師接引學人的教育方法風格迥異。有棒打、喝罵、瞬目、揚眉、樹指、吐舌、寫怪字、畫怪畫等等,所追求的目標,無非是為了頓悟,直接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
當然要了解禪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否則禪師們也不用費那麼多心思了!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大略的綜合歸納中國禪的思想精神,約是靜思、直觀和對寂境三昧的體驗。
把這種思想內涵帶入繪畫之中,也就可以稱之為禪畫了。
比如說靜思:即畫面展現安靜而不雜亂;直觀:繪畫時率筆而下,快意揮灑,筆畫肯定而不猶豫;寂靜三昧:構圖簡潔扼要,不繁複,且清明澄空不拖泥帶水等等,因此在畫面上「留白」也成了構圖上重要的一環。
繪畫只要有這種些神內涵,不一定要畫佛教故事或人物,都可稱之為禪畫。
這種繪畫精神,也影響到了中國文人畫的風格,進而影響到後來整個中國水墨畫的發展。
所以,如果擴大解釋,文人畫應該也可以納入廣義禪畫的範疇了。
後來中國禪宗東傳到日本,又被加入日本文化進而發展成日本禪。
日本學者把禪列有七性格:無法、無雜、無位、無心、無底、無礙、無動。再列出禪藝術性格有七點: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日本的繪畫,只要是符合這七種藝術性格,都可以稱之為禪畫。後來,日本更進而根據這樣的禪思想,而發展出與禪有關的書法、文學、俳句、能樂、建築、造園、茶道、花道等等。
自此,日本禪走進了一般的生活。近代,更有所謂的「生活禪」出現。其實,中國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曾主張道「無所不在」以及道「在瓦甓」,這與現在禪的精神是不謀而合的。
禪宗發展到這樣,已經蛻變成一種生活上的智慧,以及獨特的思考模式了。
禪宗凝聚著東方古老的智慧,觀注著人類真實的心靈,引導我們追求灑脫、自在、簡單、清純、明徹等等生活方式,為現代人提出了擺脫煩惱困境的另一個解脫之道。
近代日本,更出現一位禪宗大師鈴木大拙。由於他致力將禪學英譯介紹給西方世界,「禪」的生活方式,與禪的藝術,愈來愈受到西方的了解與重視。
因而「禪畫」(Zen-ga)或(Zen Painting),從此在世界美術的舞台上,贏得了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