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馮道性仁厚,家有一池,每得生魚,必放池中,謂之放生池。其子為監丞者,每竊釣而食之,道聞之不懌,於是高其牆垣,鑰其門戶,為一詩書於門曰:「高卻牆垣鑰卻門,監丞從此罷垂綸;池中魚鱉應相賀,從此方知有主人。」
——《續墨客揮犀》
〈放生池〉的故事,敘述的是一位叫馮道的長者,他的心地善良,性情仁厚。
馮道家屋旁蓄有一個水池,每次有人贈送他活魚或是他在市場上買來活魚活蝦和鱉等,都不忍心見活生生的動物被殺害、被烹煎,總是將魚蝦等放入池中,留牠們一條生路,他稱這個水池為放生池。
慈悲的馮道,拯救了不少眾生性命,他的放生池中,魚兒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繁殖,池中的魚自然愈來愈多,馮道看了很歡喜。
馮道有一個兒子名叫監丞,沒有父親慈悲為懷的心,經常趁父親不在家時,拿著魚竿偷偷的到水池邊去釣魚,將釣到的魚拿到廚房煮來吃。
馮道知道這件事後,非常不高興,他勸兒子,教訓兒子不要殺生,要愛惜物命,兒子都不肯聽,照樣偷吃放生池中的魚。
既然兒子不肯聽勸,馮道只好另想辦法。
他找人來將魚池四周砌起高高的圍牆,並且做了一道門,在門上安裝了一個鎖,將圍牆門鎖起來,以防止兒子進入水池中釣魚。並寫了一首詩貼在門上,詩中寫道:「高卻牆垣鑰卻門,監丞從此罷垂綸,池中魚鱉應相賀,從此方知有主人。」
這是一位稟性仁厚的父親,教訓兒子的方法雖然激烈,但從中可見出馮道護生的決心。他當然希望砌起高牆之後,兒子能夠體會為父的心境,學習慈悲,愛惜物命,少造殺業。
馮道給兒子示範的慈悲,是一種「無畏施」,是布施的一種。無畏施,令眾生心靈得到安定,袪除恐懼。
馮道將瀕死的動物放生,令眾生得以延長性命,健康地活著。他的一片慈心,或許有一天能感動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