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黃智勤
研究公司財務的學術界一致認為,藉由不斷併購形成多元化事業的企業集團,是經營企業最沒效率的糟糕做法。然而美國近50年來有一成功經營的佼佼者,正屬這類企業集團,即由「股神」巴菲特所經營的波克夏公司。
波克夏為全美市值第四高的企業,僅次於蘋果、Google與艾克森美孚。員工數高達34萬人,幾乎等於檀香山人口。
巴菲特在今年給股東的信裡完美解釋了這種看來矛盾之處,並揭櫫建立如此龐大企業帝國並創造個人720億美元身價的法門。他提出讓波克夏如此發達的兩大理論:一是資金分配得當,二是有本事以優惠價格併購企業。
財經學者對企業集團存疑其來有自。回顧1960年代,隨機併購企業大為盛行,然後利用會計手法營造成長假象,企業被併購後往往表現更不如以往,還不如分開經營。
波克夏這幾年來顯然正是運用這種策略。巴菲特表面看來隨機併購的企業包括保險、鐵路與電力公司,投資標的遍及債券式股票、私人噴射機旅遊、內衣、甜點與番茄醬。從財金理論來看,把不相關企業聚合在同一集團羽翼下毫無道理,僅由奧馬哈總部25人監管整個企業帝國的波克夏,正是極端的分散體系。為什麼不讓各事業獨立存在或縮小營運範圍?巴菲特在股東信中做出了解釋。
「資本主義值得誇耀的一大長處,在於能有效配置資金,然而,理性調度資金往往有障礙」。譬如,生意一蹶不振時,企業執行長可能不願關廠,或把資金還給股東,或想移轉資金至其他行業的投資人面臨的稅負和交易成本。
「在波克夏,我們不需稅負或其他成本,就能把大量資金從增值機會有限的事業,轉移到其他前景更好的領域。此外,我們不受既有產業固有的成見所局限,也不受既得利益同僚想維持現狀的壓力。這點最是重要,如果只能投資馬匹,汽車產業就不會問世。」
事實上,巴菲特認為,比起現代整個金融體系,即銀行、股市、債市、基金等等,巴菲特團隊分配資金的手法可能更勝一籌。波克夏的資金分配決策並非由各事業高層依自身利益所定,也不像私募基金等機構般求取短期的高額報酬,波克夏總是能結合兩者之所長,在長短期面向均達成精準分析。
然而,除了資金分配得當之外,波克夏的成功還有更關鍵的原因。畢竟,評估企業前景和決定投資安排的才智不輸巴菲特的,想必不下千人,但他們都無法坐擁720億身價與34萬名員工。
巴菲特毫不諱言波克夏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我們是諸多傑出產業業主和經理人的首選」,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家族企業想退出經營求現,又希望公司經營下去,賣掉波克夏便是上上之選,只是最後談成的併購價碼可能不比私募基金多。
正如彭博專欄作家列文所言,巴菲特與波克夏公司有一個絕佳本事,「看似感情用事,實則一絲不茍;看似溫馴如泰迪熊,討價還債時卻絕不手軟」。巴菲特往往有能力以優惠價格談成併購,這都因為他能買好公司也能放手經營,早已聲威遠播。
巴菲特2014年致股東信中的寶貴啟示
總體經濟最重要
「過去238年有誰靠對做美國獲益?如果將美國現況與1776年相比,你會驚訝到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光是從我出生到現在,美國實質人均產值就成長5倍。」(註:「對做」為「逆勢操作」之義)
股票是保有購買力的絕佳資產
「1964至2014年間,標普500指數從500點漲到2059點,如果將股利再投資,整體報酬率將達到11196%。相較之下,同一期間美元購買力大減87%,這意味1965年只賣13美分的東西,現在要花1美元才買得到。」
風險並非風險
「在商學院的課堂上,波動幾乎是風險的代名詞,這樣的假設讓老師教書時比較輕鬆,但其實錯得離譜。波動與風險差很多,將這兩者畫上等號導致學生、投資人和企業執行長誤入歧途。」
別再付高額的顧問費用
大型機構投資人績效之所以不如指數型基金投資人,「一大原因出在費用。不少機構投資人付給顧問高額薪水,這些顧問推薦的經理人收費也不貲。這是冤大頭才玩的遊戲。」
投資的敵人就是自己
葛拉漢(巴菲特的投資啟蒙老師)曾在談到投資失敗時引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錯不在命運,而是在我們自己。」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Berkshire Hathaway inc.
波克夏簡介
波克夏為控股公司,旗下經營事業眾多,主要事業為保險,另有鐵道公司、特殊化學公司,並轉投資多項領域。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