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北市衛生局昨公布「職場心理健康暨職場霸凌調查」結果,大約近兩成民眾在職場不愉快,導致每年三月跳槽轉職高峰期。醫療產業又較其他產業逾兩成有重度心理困擾,逾一成受暴醫護想自殺。
台北市衛生局去年針對一千五百多名二十至五十五歲,任職於醫療、金融、餐飲、傳產製造,及電機電子器材等行業民眾所做「職場心理健康暨職場霸凌調查」顯示,約百分之十八點六民眾有中重度心理困擾,年資六至十年者高於五年以下者,公司規模三百人以上者大於五十人以下者,男女心理困擾的程度,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
以職場中常見人際霸凌為例,曾遭職場霸凌者及潛在受霸凌者(有受霸凌經驗但不認為或不確定曾受霸凌者)佔全體六成七,在中高度心理壓力者中更佔九成二。霸凌者以主管佔四成六最多、同事佔三成六次之。
主管最常出現的霸凌為「命令你去做低於你能力的工作」、「反覆提醒你有關於你的失誤」、「貶低你的工作和努力」等。
資深心理師柯書林表示,心理壓力愈大愈容易採取「延宕逃避」應對,而非理性面對、解決問題,很可能回過頭來造成更大的壓力,導致壓力不斷堆高的惡性循環。
柯書林強調,工作能否勝任愉快,「人」的問題往往大過「錢」的問題,能否與長官、同事共事常是左右去留關鍵因素。
外國學者Lesley研究指出,只有一成三霸凌者會因霸凌行為遭處分,卻有七成受霸凌者選擇離職。若單純逃避心理而離職或盲目轉職,不見得能如想像中「重新開始」,接踵而來的待業、面試及新職場適應等壓力,反而引發更多焦慮、緊張情緒,呼籲萌生離(轉)職念頭時,務必先停、看、聽。
「停」:別急著離職,先靜下心或暫時脫離工作情境,不妨安排小旅行或運動,除轉移注意力,更有助紓解累積的壓力。
「看」:仔細省視自己的籌碼,審慎評估外在環境。先衡量自己的條件、競爭力及人格特質,家庭是否能承受失業一段時間、新的工作環境是否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改變必定會伴隨著壓力及風險,經過通盤評估過才能做出妥善決定。
「聽」:多聽信任的同事及親友建議,或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他人建議不但能幫助釐清自己想法,透過與其他人聊聊的過程,也可以減緩自己的焦慮和不安。
衛生局每年皆與勞動局辦理「職場元氣系列講座」,針對民眾於職場上常見的議題及困境,由資深心理師及各行業專家,分享他們如何應對與調適,詳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