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許多癌症很容易轉移,治療困難,若轉移至動物上研究,需要長時間誘發才能藥物篩檢,研發費時費力、價格昂貴。
台北馬偕兒童醫院、中原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昨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將不易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翻轉」至斑馬魚的體表(皮膚上),變得容易觀察,建立快速藥物篩檢平台。研究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林達雄醫師,與中原大學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共同進行。
林達雄強調,研發團隊針對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容易觀察到腫瘤。
林達雄強調,研究團隊透過特殊技術,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如此一來不必解剖,用肉眼即可以判斷是否有腫瘤的產生,可快速找到抑制藥物以觀察其治療成效,大為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
蕭崇德表示,早期利用斑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篩選並不成功,原因在於過去研究只能在斑馬魚出生後一個月到兩年間產生腫瘤,此次研發團隊提供可在受精後一周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適合進行高通量的抗癌藥物篩選。
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扮演十分重要角色,主要因為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生理及形態的反應,斑馬魚身上藥物實驗結果,也適用人體。此癌症研究重要突破,論文刊登於《腫瘤標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