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台灣社會逐漸高齡化,衰弱症將使老人退化;衛福部台南醫院昨天表示,運動及營養被認為可有效預防衰弱症。
一名九旬老翁有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病史,平時由外傭照料,也能拿助行器在家中自行活動,後因腹痛、急性尿滯留住院,急性疾病受到控制後,接受急性後期照護,包括復健、藥物等,老人出院時已能拿助行器緩慢走路,一個月後看診,可不用助行器走路。
衛福部台南醫院高年科醫師蔡明松指出,老人在急性疾病後,常會伴隨活動能力下降,有時變為完全依賴他人生活,如何知道老人是否有衰弱症及幫助有衰弱症的老人,可減緩退化,讓老人有較好生活品質。
他表示,衰弱症是高齡醫學的重要概念,盛行率約百分之十,衰弱症顯示身體生理儲備減少,在面對疾病或壓力時所產生體能衰退等後果,通常由體重減輕、疲倦、無力、緩慢行走速度、降低身體活動等五個表現定義。
老人年紀愈大、有認知功能障礙,衰弱症盛行率愈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肌肉減少、肌力下降等,常伴隨著有衰弱症的老人。
蔡明松表示,衰弱症初期的處理,可以避免老人持續退化,包括疾病的治療、運動、飲食及可能的賀爾蒙、維生素D的補充。
運動及營養對衰弱症的預防介入被認為是有效的。運動可以增加衰弱症老人的活動功能,而且減少跌倒的風險。
阻力運動被證實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及活動的功能;雄性素補充可以增加肌肉力量;維生素D對預防跌倒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