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蕭如君
作者四十五歲離開職場後,因秉持「退而不休」的理念愈活愈精采。
文/田臨斌 圖/蕭如君
現今社會,退休這個名詞已經完全不合時宜,不管人們是六十多歲按規定離開工作單位,還是像我一樣,主動提早離開職場,「退下來之後都不應該休」。原因是人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體能精力也大都還處在高峰,如果像以前人那樣只是休息,無法獲得夠好的生活品質,既浪費個人黃金歲月,也虛耗寶貴的社會資源。
同樣的,人們對工作的理解要與時俱進,工作不該只是養家活口、成就名聲的工具,更是安身立命,實現自我的憑藉。工作的性質不再局限於只是和賺取錢財相關,而是所有和創造、分享、服務、解決問題相關的活動,為了要做好工作,就必須不斷的學習成長,克服挑戰。
這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學習到老的含義,在我們生活四周常可見到一些退休銀髮族生活沒有新的學習,因而缺乏生氣和樂趣,很遺憾。深究其原因,經常不是因為沒有愛做、會做的事,而是沒有動手去做。
為何不動手?原因常和傳統工作價值觀有關,既然得不到金錢或名聲的報償,許多人認為做了等同白做,甚至感覺吃虧上當。於此同時,我們卻又常可見到老年人為了商家提供的一點小利小惠,或幫子孫購買演出門票,而漏夜長時間排隊,卻不願意花時間閱讀、探索或從事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活動。
傳統社會價值觀對老年人的行為舉止、生活形態有一套制式期待,身為長者,似乎就該持盈保泰、穩重保守,尤其少了工作頭銜的加持,更要注重社會觀感和地位,不可強出風頭、嘗試新奇,否則就可能丟臉,被譏為德不卒。在財務方面,一般認為老人既然不能賺錢,就要盡量省錢,減少子女的負擔。
許多長者受這種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而沒有走上成長學習的道路,有人怕做得不夠好,有人擔心投資時間、金錢做愛做的事得不到實質回報,有人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才能條件等,種種這些都大幅減少人們追求理想的熱情和勇氣,因此無法經由一步步的學習成長,走上快樂人生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實在太可惜了!
最好的休假方式
還在工作的年輕人同樣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休假就必須將寶貴的休閒時光花在睡覺或吃喝玩樂上才能恢復疲勞,犒賞辛勞,結果卻愈休假愈疲勞。專家說運用休假最好的方式其實是從事和職業不相關的「工作」,按照個人興趣,可以是動態的園藝、打球,或靜態的閱讀、看展覽等,總歸不是動手,就是動腦,而且不但要動,還要克服挑戰。
現代人需要建立最重要的一個新觀念,就是工作不再只是養家活口、贏取身分地位的工具,而更是人生職志的載體。不但上班時要工作,閒暇時也要工作,年輕時要工作,老來更要工作。休息的目的是為了做更多工作,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簡單說就是,活在世上一天就要工作一天,否則活著幹嘛?
常聽到有些人說:唉!年紀大了,沒辦法做這個,做那個了!這種托詞,說多了連自己都會信。事實上,人在任何階段都有適合的工作,年輕時工作累積知識經驗,青壯年為成家立業而工作,進入人生下半場為職志而戮力打拚,體力變差就換種方式工作或量力而為,許多年逾古稀的長者創造力依然處在顛峰,不是因為他們身體好,而是因為他們不放棄。
步入老年,該盡的外在責任大都已盡完,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好時機,但別誤會,頤養天年不等同於無所事事,無所事事更不等同福氣。即使所有人都對自己沒有期望,自己也不該放棄自己,仍要用合適的方法從事職志、創造、分享,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充實快樂的度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
身體隨年齡逐漸衰老不可避免,當病痛來臨時,該託付外人照養就託付外人,不需要否認逃避,也無法否認逃避,但在情感上,老人依然是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想長久維持自信、自重,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
(摘自《三大叔樂活退休術》,群星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田臨斌
外號老黑,一九六○年出生於台北,師大附中、成功大學畢業,在殼牌石油公司工作二十二年,曾擔任該公司在台CEO、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等職,卻在四十五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與另一半Olivia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後的樂活人生。離開職場後,他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把它當成人生職志之外,出於興趣,還考上高雄街頭藝人證,每周一次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也因為老婆的愛好,跟著喜歡上旅行,兩人目前親身研究體驗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方式,矢志成為「懶人旅行達人」,並將更多旅行方式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著有《從CEO到樂活家》、《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及《懶人大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