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新聞的次序一定是先說結果,再談原委。圖/123RF
《把話說到心窩裡》,聯合文學出版
文/劉墉
說話,最大的藝術就在同一句話,你怎麼說。哪件事先說,哪件事後說。尤其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如何說到重點。
當我二十四歲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雖然主修的是藝術,卻被延攬到電視公司做記者。
由於我一向愛寫作,所以剛去的一個多月,寫的新聞稿都沒問題,但是有一天,某國元首來訪,我從下午跟到晚上,寫完稿子交上去,卻被主編打了回票:「重寫!次序不對!哪有這樣寫新聞的?」
我的臉一下子紅了,回問:「有什麼不對?我先寫某元首下午幾點到達的情況,再寫他下榻的旅館,最後寫他剛剛接受了總統的晚宴款待。事情是按這個順序發生的,照樣寫有什麼錯呢?」
「新聞、新聞!最新發生的事要先寫。」主編沒好氣地說:「所以你得先寫晚宴,再回頭寫下午的事。」
我照改了,只是又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真搞懂,為什麼要先寫最新發生的事。
先說結果,後道原委
最新的結果先寫,再談事情的原委。無論你寫新聞稿或說話,多半都應該這樣。
譬如你看新聞,某日某時在某地,因為兩輛車對撞,造成兩死三傷。
新聞一開頭,必定先簡短地說「某地某時發生一起造成兩死一傷的車禍。再回頭來說「今天凌晨五點,在某公路上的某段,由某人駕駛的小客車,與另一輛由某人駕駛的大貨車,因為閃避不及,造成相撞的慘劇,小客車的╳╳╳當場死亡,貨車的駕駛重傷,已經送到╳醫院急救,肇事原因正由警方鑑定中。」
請問,他為什麼不在一開頭,就按照發生的次序娓娓道來呢?
因為那樣不是「新聞」的播法,是「小說」的寫法。
說話,要抓住「要領」,要抓住「要點」,要直指人心、要乾脆。
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有人說話就是不能乾脆。
舉個例子,你問他「吃過飯沒有?」他明明可以直接答「沒吃。」卻很可能繞個圈子說:「我今天早上起晚了,到中午,原來想吃,又覺得不餓,一忙,發現遲了,匆匆忙忙趕過來,所以沒吃。」
如果他能懂得播報新聞的方式,先說「沒吃」,再做解釋,不是乾脆得多嗎?
如果在開會的時候,大家都能抓住要領,不是會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嗎?
(摘自《把話說到心窩裡》,聯合文學出版)
【作者簡介】
劉墉
畫家、作家。在世界各地舉行過30多次個展,在兩岸出版文學著作、繪畫理論、工具書及畫冊100餘種,被譯為英、韓、泰、越等各國文字。是一個以自由的心情在生活,認真的態度在學習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用來體會,一對很冷的眼用來辨別、一雙很勤的手用來分享、兩條很忙的腿用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