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受儒家「必也正名乎」的影響,對「正名」幾乎已形成一種「情意結」的傾向。台灣獨派人士明知台灣在目前處境之下,「正名」、「制憲」是天方夜譚,甚至身居國安會秘書長的獨派大老邱義仁也表示「美國不會支持台灣正名制憲」,於是搞搞小動作,改改路名,換換公司名稱,擬一份新憲草案,來滿足一下「正名」的情意結,過一過乾癮。
獨派意識強烈的教育部長,最近又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上動手腳,不僅把「本國史」一分為二,一為台灣史,一為中國史,改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孫中山(不僅去掉「國父」,也去掉「先生」),同時將台灣的「日據時代」改為「日治時代」。此外,中國古代史中,漢代「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刪除了「統一天下」。
這個新版本有幾項特色值得注意
:一、將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不僅將台灣史不包含在中國史的發展之中,還要特別突顯台灣文化有別於中華文化。某版本則引據杜正勝的著作說:「以台灣具備的優越條件,應有能力創造一種新文化,提供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參考。二、藉著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不僅要「去中國化」,還要「去中華民國化」。因此,「國父」不見了,就因為他是「中華民國」的國父,而非「台灣共和國」的國父。刪除「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史蹟,因為與台灣建國無關。三、鼓勵對日本統治的懷念,亦有期待於日本對台灣獨立的支援,因此將「日據」改為「日治」,承認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合法性。教科書中所強調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目的則在闡述台灣在二次大戰後的「地位未定論」,甚至可詮釋為台灣仍應為日本的領土。
從歷史教科書的改變,可體會出台獨論者的微妙心態:其一是要與中國畫清界限,作清楚的切割,政治、經濟、外交等固無論矣,即使是文化傳承,也一刀兩斷。其二是完全不顧世局演變,一味討好美、日,希望美、日能在維護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下,支持台灣獨立,並將台灣送進聯合國。
這種心態再加上某些媒體的搧風點火,便形成了一股「去中國化」的風氣。須知民粹之火一旦點燃,人民失去理性,也把可能帶來的後果置諸腦後,及至大難臨頭,悔之已晚。
自古迄今,成大事者必須兩事兼備
:一曰「理」;二曰「勢」,理不足則氣不壯,勢不足則事難成。姑不論「去中國化」是否站住一個「理」字,但至少揆之於「勢」,則是氣候未成。今日之世局,誰主浮沉?美、中二國也,美國願為台灣之獨立開罪中國乎?美、日即使聯盟,願為「台灣有事」聯手出軍台海乎?稍作思考,答案立明。況台灣文化不論宗教、文字、語言、飲食、居室無不來自中國的閩南或廣東,此一因緣臍帶豈是修訂一本教科書就可輕言斬斷?台灣與中國這份文化上的情感,即使獨立成功,也絕對是相互消除敵意的催化劑,豈可能相互為仇,老死不相往來?
為政者豈能私心自用,作民粹之操作,為滿足個自的私慾,而陷全民於危殆之境;請捫心自問,切切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