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景氣燈號從去年六月起,連續六個月出現代表「衰退之虞」的黃藍燈,各界即為台灣的經濟「欲振乏力」感到憂心忡忡。未料,經建會日前公布最新的景氣概況,顯示去年十二月已經跌落到代表「衰退」的藍燈,而且也是自民國九十二年爆發SARS疫情以來,第一次亮出衰退的燈號。而代表未來情況的領先指標及代表當前情況的同時指標也都下跌。
雖然政府官員聲稱此次燈號應為「意外」,主要是因為前年的第四季出口暢旺,也就是比較基礎相對提高,造成各項經濟指標成長率相對下降的「統計」現象;經濟部長也表示,今年民間投資可望較去年預估值成長百分之十一,民間投資與消費都比去年樂觀,預期近期內的景氣燈號應可反轉。但是,民間的經濟預測機構卻不敢苟同,例如,最近的出口動力已經趨緩,而去年第一季的基期也很高,顯示景氣燈號的分數至少在第一季不可能改善,最好的狀況也是要到第二季才會改善。
姑且不論專業機構和官方說法上的差異,去年國內景氣不佳確實是民眾共同的感受,最明顯的就是由於雙卡的卡債風波造成的負面影響,雖然股市在去年下半年偶有佳作,仍然無法提振消費者信心,使得去年的民間消費幾乎沒有成長;而投資意願也是低落,去年成長尚不及百分之零點二。因此,若非因為全球市場景氣尚屬熱絡,使得去年的出口成長超乎預期,景氣燈號的分數恐怕早已下降。
進一步言,今年景氣是否會比去年樂觀,也是頗有爭議。從最近主要的國際組織或投資機構、專家的預測來看,大多認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明顯趨緩,因此,對於台灣的出口將產生壓抑作用。而廠商為因應更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勢必將訂單移轉到海外生產,因此未來的製造業生產指數恐怕也會連帶跟著下降。也難怪,許多國際財經機構都對於台灣今年的經濟表現不表樂觀,幾乎一致地將台灣列為亞洲之末。
此外,雖然卡債對於民間消費及投資的負面影響已經逐漸減少,但是力霸集團的財務風暴,掏空資產高達三千億元之巨,造成民間重大損失,投資大眾有如驚弓之鳥;而政府的危機處理是否過當,引發力霸集團的生產停頓,進而造成失業或衍生的社會問題,尤其正值年關,更會影響民眾的消費信心。而其他地雷公司及不良銀行遭到列管的已經不少,是否還有資訊不夠透明的部分也令人懷疑。
尤其最令人憂心的是,陳水扁總統在弊案纏身之中,仍然沒有權力下放的跡象,而且放話「不惜和美國鬧翻一次」,換言之,在剩下不到一年半的任期中,他仍將執意推動「憲改」。可以預期的是,停滯不前的兩岸關係不但沒有突破,反而更可能發生更嚴峻的對峙和衝突,不但國際和國內普遍期待的三通更加遙遙無期,連促進大陸人士來台觀光恐怕也將一事無成。
這都將重重打擊台灣的消費和投資意願。因此,除非陳總統宣示放棄憲改的主張,少操縱政治議題,專心拚經濟,否則台灣今年的經濟恐怕只會在對抗和衝突中,嘗到內外皆冷、全民皆輸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