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總推動的「咱糧學堂」昨天在台北市敦化國小舉行開學典禮,並讓小朋友種下黑豆等雜糧種子。
圖/張錦弘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食品安全連環爆,為讓「食育」扎根校園,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從一百年起,與社會企業合作「麥田見學」計畫,進而號召上百所中小學加入「咱糧學堂」,在校內種植芝麻、小麥、大豆等雜糧,讓孩子體認糧食得來不易,進而惜物、惜福。
全教總昨天在台北市敦化國小舉辦「咱糧學堂」開學典禮,上百所來自北、中、南地區及澎湖、金門等離島學校共襄盛舉,由老師帶領學子種下小麥、芝麻、黃豆、黑豆等雜糧種子,象徵本土種植、友善農業的理念從小扎根。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指出,全教總三年前與喜願共和國合推「食育」教育,先是推動「麥田見學」,教孩子種小麥;第二年推動「豆麥見學」,增種黃豆、大豆等豆類;去年至今推動「咱糧學堂」,參與學校已突破一百所。
「對土地友善,就是對自己友善,我們有責任讓孩子體認到,從種子到糧食、從產地到餐桌,是一段得來不易的旅程,所以更要珍惜食物、不輕易浪費。」咱糧學堂承辦人、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李雅菁表示,台灣是一個以米、麵作為雙主食的國家,小麥是二大主食之一,很多都市孩子都吃過麵包、麵食,卻不知小麥如何種出來。
李雅菁說,台灣擁有可種植小麥等雜糧的好土地,卻大多仰賴國外進口,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咱糧學堂」,推動復興國產雜糧運動,讓台灣成為自給自足的雜糧國。
李雅菁表示,小麥的種植只要每天日照四小時、經過一百二十天就可收成,且幾乎不挑土壤,像北投國小就把小麥種在屋頂,一樣有好收成。
李雅菁說,喜願共和國免費提供學校種子與光碟教材,收成後,老師可留下種子,傳承下屆學生,或拿來爆米花;喜願也願收購,每一公斤收成,可換取等重麵包、餅乾、麵粉、麵條。
敦化國小校長柯文賢表示,校內很多孩童沒種過植物,甚至連小麥都沒見過,加上小麥生命力強,很適合都會區學校種植。校方選定資優班及小五生參加「咱糧學堂」,在走廊的花台種小麥,就近觀察小麥成長。